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聚合接枝改性方法接枝多种亲水性单体,改善聚碳酸酯聚氨酯材料(PCU)的表面血液相容性。实验首先通过紫外光聚合接枝改性法和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方法接枝仿生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MPC),构建PCU材料的仿生表面,从而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同时比较了两种聚合接枝方法的特点以及其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然后,利用SI-ATRP方法在设计接枝链结构方面的优势,尝试设计聚乙二醇(PEG)和MPC两种典型亲水性单体的共聚改性链结构,并通过PEG链段长度控制共聚改性层的性质,从而讨论不同共聚物对材料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分析PEG链段变化与改性层性能的关系。最后,合成了两性离子单体N,N-二甲基-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3-磺丙基)铵(DMAPS),通过其取代MPC单体,并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共聚接枝改性PCU材料。通过SI-ATRP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材料表面的接枝密度;通过构建两种不同共聚结构,讨论了不同的改性层结构对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方法,表征改性前后样品的化学性质的变化,从化学组成角度表征改性过程对材料表面性质的影响;通过水接触角实验和血小板吸附实验,表征改性后样品的亲水性以及血液相容性的变化,讨论了各改性方法的不同改性效果。此外,采用AFM相图分析了不同改性层的相位分布,进一步探讨不同改性链结构对改性层链段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种改性方法均有效地改善了PCU材料的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与改性前相比,改性样品的水接触角明显降低。改性样品进行血小板吸附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对血小板吸附情况,与未改性PCU材料相比,其血小板吸附数量显著减少,部分样品表面几乎无血小板吸附,说明改性效果十分理想。对不同改性样品血小板吸附结果相比较,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各种改性方法呈现不同的改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