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和降雨—入渗—产流过程的分析,进行退耕还林树种的筛选和种间配置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与农耕地相比,在0~40cm土层,森林植被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改良作用明显,其中以桤柏混交林的改土效益最佳。另外,同一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表层优于底层。 ②不同林型下枯落物的量不同,吸持水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1026.10~4058.78t/ha-1,平均值为2214.09t/ha-1,其中以湿地松林地Ⅱ的枯落物拦蓄、吸持降水能力最强,桤柏混交林次之,而小刺槐(灌木)林地最小。 林地枯落物自然含水量在时间序列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动。 ③雨后各样地不同层次的水分含量变化不同,但共同表现为表层土壤(0~15cm)水分含量变动大于亚表层(15~30cm)和底层(30~50cm),其中以农耕地层次间差异最大,而林地下各层次含水量变动平缓。另外,土壤水分含量也具有季节变动性。 ④各径流场临界雨量以农耕地最低,在6.5~10mm之间,而林地临界产流降雨量在10~20mm之间;不同林地类型临界雨量不同,总体表现为混交林高于纯林,其中以湿地松+马桑、湿地松+刺槐+青冈两种模式下最高,板栗纯林最低。 ⑤产流前历时与产流前降雨量、产流前平均雨强、土壤初始含水量及地表植被盖度等相关。根据产流前历时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水文效益进行评价,总体认为:混交林>纯林>农耕地,其中湿地松+马桑、湿地松+刺槐+青冈、湿地松+桤木和桤木纯林的效益较佳。 ⑥径流量与雨强的关系反映了下垫面状况对林地降雨的调蓄能力,表明:湿地松+桤木、湿地松+麻栎、湿地松+马桑和湿地松+刺槐+青冈的截留持水效益最高,其次是桤木纯林,而板栗、马桑以及农耕地最差。 ⑦不同植被盖度下各径流场产流量不同:同一植被盖度下,各径流场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以混交林植被盖度减少径流效益最高,其次是纯林,而农耕地最差。 ⑧在当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应考虑以混交林为主,湿地松+桤木、湿地松+马桑和湿地松+刺槐+青冈具有良好的适生性和水文生态效益,可以作为主要还林模式;而桤木可在混交设计时给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