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康复手段的探讨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出现于1985年,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时变磁场的刺激,诱导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并沿锥体束下传至靶肌,引起后者产生可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这是一种无痛无创的刺激形式,易于为受试者所接受,且TMS提供的一些神经系统电生理学特征如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MEP等对预测脑血管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经颅重复频率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将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磁脉冲以成串刺激的方式以一定间隔连续发放,已有大量研究发现rTMS对于刺激局部和功能相关的远隔区域的皮质功能状态,代谢水平,脑血流和神经递质等均可产生干预作用,影响皮层原有的兴奋和抑制水平之间的平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继发性效应,引起了众多领域学者的兴趣,如公共医学,精神科学,神经科学等。不同rTMS刺激参数组合产生的影响亦不同,低频刺激可降低局部脑血流和代谢水平,而高频刺激可增加局部脑血流和代谢水平。目前人们已认识到rTMS对重症抑郁或某些运动障碍类疾病有一定改善症状的作用,在一些西方国家其已成为治疗顽固性抑郁症的常规手段。但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目前人们仍知之甚少,其是否能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生理状态尚不得而知。本实验旨在探讨rTM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流损伤后急性期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以探讨rTMS应用于脑血管病临床辅助治疗或康复治疗的可能性。 方法:首先我们测定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右后肢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然后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1h后再灌流72h模型,于再灌流即刻,再灌流12h,36h,60h分别给予rTMS刺激。再灌流72h处死取脑测算脑梗死体积。处死前再次测定MT,并于再灌流24h和72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大鼠MCAO 1h再灌流损伤不同时间的MT、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的变化,分析rTMS对这些观察指标的影响。 结果:我们发现MCAO1h再灌流72h损伤使大鼠MT升高,出现局灶性梗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