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疮痂病的危害程度逐渐加大,而现有措施防治效果差,不能有效地降低疮痂病的危害,给我国马铃薯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多种链霉菌(St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病害,常规方法难以防治,而生物防治是防治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筛选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具有较高拮抗效果的菌株,并通过盆栽试验对拮抗细菌的防效以及机制进行研究,为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同时也为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平板对峙、牛津杯法及安全性试验,筛选得到拮抗菌株BKS51和BKS104,对疮痂链霉菌Steptomyces scabies的拮抗效果明显,抑菌直径分别达到37.0 mm和43.3 mm。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拮抗菌在600 nm处的OD值以及对疮痂病菌的抑菌直径来确定拮抗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BKS5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8%~10%的接种量接种,160 r/min、30℃、p H 5~7条件下发酵培养48~72 h;菌株BKS104的最佳发酵条件为8%~10%的接种量接种,140 r/min、30℃、p H 5~7条件下发酵培养48~72 h。3.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KS51、BKS104对马铃薯疮痂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接种量BKS51防效为48.76%~73.09%,不同接种量BKS104防效为57.15%~81.15%。4.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BKS51、BKS104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菌株BKS51菌落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表面有褶皱状凸起,无光泽、边缘不整齐,无色素产生,含芽孢。菌株BKS104菌落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菌落湿润,表面有光泽,边缘整齐、无色素的产生,含芽孢。结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BKS5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将BKS104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5.对菌株BKS51、BKS104的生防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KS104可以产生嗜铁素,菌株BKS51和BKS104均可产生纤维素酶;两菌株施入土壤后,数量先降低,后稳定,说明两株菌均可在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定殖;菌株BKS51和BKS104均对马铃薯有明显促生作用,在显著促进马铃薯植株各项形态指标、提高生物量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马铃薯块茎重量。菌株BKS51和BKS104均能提高马铃薯根际微生物数量;适宜接种拮抗菌的量可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6.通过对根际土细菌类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幼苗期时共检测出31个细菌门和514个细菌属类,块茎增长期时共检测出34个细菌门和520个属类。施入两株拮抗细菌可以提高马铃薯根际土细菌种群多样性。两株拮抗细菌能够显著提高根际土中具有固氮作用和生防作用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具有土壤修复能力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