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油画引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处于中国油画的总体结构和发展过程中的云南油画,因其不同于沿海内地和边疆各省的面貌和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以“形式美”、地方“超现实主义”等风格起到的推动作用及屡次走出国门,以中国身份参加国际性学术展览并获取重要奖项等业绩,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关注的目标和必写的内容。但是云南油画的面貌如何?目前尚流于模糊的感性层面,有待确认。其面貌的成因有哪些?也待系统的研究、清理。
同时,还因为云南油画处于倡导各区域文化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谋求共同发展的大气候下。所以及时确认云南油画的特点,研究、清理与其地方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具体认知文化的区域性和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需要。
本文的目的即通过系统的考察、分析,初步认定云南油画的特点,尽可能发掘促成其特点的背景因素,以地方油画的演化个案论证区域文化必定内在于外来形式中的观点。本文的研究方法取自“艺术社会学”,藉此建立作品与背景间的相互关系。形象化起见,论述中挪用语言学的“方言”、“语境”概念。
经系统考察、分析,本文初步认定云南油画的“方言”特点为6个:1、疏离“历史主题”;2、疏离“现实主题”;3、疏离“新写实语言”;4、疏离“文人画传统”;5、“稚拙取向”;6、“灵幻意识”。
促成以上特点的“语境”要素约18个:1、建国前,云南地处“国统区”,因此共和国革命史的“重大题材”较少;2、当地画家无人前往解放区,参加“土改”、“抗战”和“解放战争”,较少受到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影响,不具“革命历史画”的创作前提;3、建国后,当地没有画家被选送到前苏联的美术学院留学、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接受严格训练,缺少逼真再现“历史场景”的一整套绘制技巧;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誉满全国的“红旗单位”、“模范个人”不在云南,省内缺乏“典型题材”;5、配合国家的民族政策,稳定边疆,各级文艺部门以“风情化”取向引导当地文艺创作;6、“新时期”大批“新派”艺术家涌入云南,当地“形式美”思潮迭起;7、云南油画创作相对外在于“苏俄模式”,无需如内地油画创作借助“新写实语言”予以突破;8、印象派学脉足已胜任描绘当地光色感受,无需深化写实技巧至更为精准的造型层面;9、当地美术教育史中不曾有“古典写实主义”学脉;10、当地“文人画传统”淡薄,不足以构成云南油画的可取资源;11、董希文学脉的桥梁作用:促使云南油画转向当地独特的“大山大水”、古代青铜器艺术、碑刻及拉丁美洲艺术资源;12、当地美术教育相对外在于“苏俄模式”,画家普遍不存“写实情结”;13、云南油画家受到当地“稚拙取向”艺术家成就的鼓舞;14、云南油画家受到当代艺术潮流中注重“以个人语言表达”倾向的影响;15、云南油画家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16、云南油画家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17、云南油画家受到当地“巫傩文化”的影响;18、1910年由法国开通的滇越铁路及随之涌入的西方现代文明,历史性地构成当地居民开放的文化态度。
繁复要素中,具决定作用者仅3项:1、云南地处边疆、地貌丰富、多民族文化交织;2、20世纪初,一度开放的中越边境;3、共和国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其他要素派生于此。云南油画的“方言”及“语境”的若干关系,均呈现为逻辑关系。这个普遍存在于各区域的逻辑关系,不仅是艺术总体面貌之丰富性的根源,而且成其多元文化交流、共享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