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叔华甘于寂寞,她不曾追随“五四”前驱者摇旗呐喊,也不曾以决绝姿态控诉封建社会,她选择大时代中的庸常女性,描摹其生存状态,思考其人生困境。这一与众不同的视角,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决定了她无法进入主流文学史。学界的研究也缺乏深度,本文力图还原作家心灵世界,从作家的个人世界和文学世界两方面入手,全面把握其小说创作的价值意义。上篇:着重论述凌叔华在家族、时代和社团流派三重背景中如何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作为大家族的女儿,凌叔华在因袭传统闺秀文化心理的同时,也极为注重自我心性的发展,她没有庐隐、冯沅君那样激进刚烈,却逐渐形成了敏感沉静、善于幻想的个性特征。在“五四”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凌叔华不仅确立了个性主义思想,更将它内化为一种文学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共同孕育,让凌叔华完成了从封建大家闺秀到“五四”时代女性的身份转变,也建立了独特的文化品格。正是这独特的文化品格让凌叔华顺利进入现代自由文人团体,并在长期互动交流中,逐步完善其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文学观。下篇:集中论述凌叔华在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如何结合其个人生存经验,建构独特的文学世界。作家以“人弃我取”的创作态度表现高墙内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凭借时代女性的理智反观传统女性无价值的生存状态,并挖掘其灰色人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这正是她不同于传统闺怨文学的特色所在。在经历了由传统大家族女儿向新式小家庭主妇的身份转变之后,凌叔华继而本能地关注起新式妻子的个体价值问题,这是她女性创作的又一次深化。不仅如此,在动荡的30年代,作家更以一群纯真的儿童形象为堕落的世界增添“子美”和“子价值”1。囿于生活空间的相对狭窄,凌叔华只能以妇孺为表现对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人生的深刻认知。直到40年代,战争轰毁了作家原本平静的生活,让她有机会走出家庭,接触到更多真正的中国人,于是,以民族国家为表现对象的系列小说构成了凌叔华创作生涯中一次质的飞跃。结语:概述凌叔华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作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