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是新文化运动遭遇到的最大反对势力之一,吴宓甚至以他的一生在努力与坚持着。拥有留学经历、投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门下的他对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文化方案、革命主张及实践方式甚是不同意,并以自己的人生注脚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出路和方向。《吴宓日记》是吴宓著作中份量很重的一部,它以记录的及时性、丰富性而在对吴宓的文化观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透过日记里繁缛的文字和记述,可以整理出他与新文化运动者不同的文化方案和思路:双方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不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不同,导致了双方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去践行自己的信念。在吴宓眼中,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其本质都是相通的,而且文化具有传承性,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论调只是突出了各个时代的特质、却忽视了一代又一代赖以传承的精华;而在新文化运动那里,他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尤其是看到了中国相比西方之下的落后与停滞而心焦不已,强调以“科学”和“民主”的名义在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彻底的革命。在新文化运动取得话语霸权地位的前提下,吴宓和他的同仁们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辛苦奋斗在《学衡》、《文学副刊》等文艺阵地上,并执教鞭、上讲台,关注年轻一代的教育。透过吴宓的志业理想和文化实践,我们不难找出他学贯中西、又以保护传统为前提的文化观。本文即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借由《吴宓日记》反映的信息来提示吴宓矛盾的文化人格;第二部分则探讨了吴宓、《学衡》及新文化运动的论战,从中突出吴宓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第三部分则抛出了吴宓的文化建设方案和文化建设实践,即撰文著书、办刊物和教育三种方式;第四部分则在前面的基础上欲还原吴宓、摘掉其身上保守、迂腐的老派文人的帽子,并站在今天的角度上重温吴宓的贡献,得出吴宓的文化理想其实是当时主流思潮的一个很补充的结论,即使在现在也仍有借鉴意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