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Ⅱ型黏膜下肌瘤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宫腔镜下电切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术式特点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为不同特点的Ⅱ型黏膜下肌瘤术式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26岁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42.80岁。其中宫腔镜组有37例,腹腔镜组有48例,开腹组有43例,收集各个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包括术前症状及辅助检查、围手术期指标等,并随访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肌瘤残留与复发、术后妊娠情况等。结果:经宫腔镜下电切术者37例,直径在3.0cm至3.9cm之间者15例,直径在4.0-4.9cm者13例,直径在5.0cm及其以上者9例;行腹腔镜下肌瘤切除术者48例,直径在3.0c至3.9cm之间者14例,直径在4.0-4.9cm者16例,直径在5.Ocm及其以上者18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者43例,肌瘤直径在3.0cm至3.9cm之间者12例,直径在4.0-4.9cm者14例,直径在5.0cm及其以上者17例。宫腔镜组中,肌瘤直径≧5cm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液体吸收量均大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及开腹组中,不同体积肌瘤的围手术期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同一体积肌瘤进行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直径为3.0cm至3.9cm之间组的肌瘤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腹腔镜组(P<0.001;P<0.05;P<0.01;P< 0.01);直径为4.0cm至4.9cm之间组的肌瘤中,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少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住院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5.0cm组的肌瘤中,宫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与腹腔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排气时间少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术后症状无改善比例、术后肌瘤残留或复发比例、二次手术比例、足月妊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中患者术后妊娠无子宫破裂等重大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发生。对以Ⅱ型黏膜下肌瘤为主的多发性肌瘤的术式比较中,开腹组的肌瘤残留率及复发率低于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Ⅱ型黏膜下肌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少,无腹壁切口等优越性,目前仍是治疗首选。2、对于直径较大的Ⅱ型黏膜下肌瘤(≥5cm),宫腔镜手术的优势不再明显,反而导致水中毒、子宫穿孔、出血、感染等手术风险增加,此时可考虑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对于以Ⅱ型黏膜下肌瘤为主的多发性肌瘤,为了减少复发率和残留率,可选择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但开腹手术也有诸如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腹壁切口不美观等不足,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和要求,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保证Ⅱ型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