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景观设计不论从数量还是品质来看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大批的中小型景观如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风景旅游区,居住小区景观如春笋般出现,并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植物及地面铺装是景观设计中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造景作用,影响着景观中其他因素如微气候营造,环境色彩的搭配,生物群体的兴盛等等。但景观肌理绝非是简单的地面铺装或植物的堆砌,一个良好的景观肌理效果能与其他的景观因素和谐共存,互为繁荣,给人们以舒适,美观的环境,这是创造和谐的景观生态体的基础。而景观肌理的变化带给人们心理上及视觉上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一个景观设计案例的成功与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和谐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表现为人与所处景观的相互和谐。和谐也指景观中各景观元素之间的内部和谐,如植被与地形的和谐,道路与地形的和谐等;也指肌理变化在整个景观中所产生的效果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和谐,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建设模式问题,提出了“山水园林”城市的理念,理念提倡:群山披绿,古木垂林,奇花异草,葱茏秀丽;环城绿带,茂林苍郁;公共绿地,波光潋滟;城区绿树掩映,道旁花卉点缀,庭院流水透绿,雕塑风格多样。随着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高潮。而景观肌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现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景观肌理同时也关乎到环境美学的范畴,而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审美需求,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中的优点吸收并运用到美学当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体系。本文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从人们在景观中漫步时所体味到的肌理变化所带给人们的感触为分析点,做一个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希望能对当前景观设计的发展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