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的大部分产业仍然处于世界价值链体系的中低端,区域经济尚未形成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集成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往往伴随科技发展和需求变化而产生,它强调将技术创新与需求结合,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业集成创新是集成创新思想在产业发展层面的体现和应用,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在生产活动中随着知识作为投入要素的不可分性的日益增强,区域知识要素已成为影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关键。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各地区间在知识要素和创新资源上的差异日益扩大,而这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的差距。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区域知识要素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机理,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了科学的影响评价模型,从区域知识要素层面探究导致区域产业集成创新发展水平差异的内在原因。通过本研究旨在,来改善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活动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基本分析框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区域知识承载力和产业集成创新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构成分析。然后依据内生增长理论和集成创新相关理论,对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二者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基本分析框架,即这种影响主要由知识承载力系统中的四类主体对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及扩散活动的影响而作用于区域产业集成创新过程。(2)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厘清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机理。在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中分析了产业集成创新的过程和主导路径,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扩散模型在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和承载网络两个层面,剖析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及扩散过程的作用机理,从知识资源和政策资源两个方面论述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在运行中,能够基于内部重组和外部知识整合这两种机制促进产业的集成创新发展,一是基于区域知识系统内部重组机制的区域产业集成创新路径,二是基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的产业集成创新发展路径。(3)运用灰数-DEMATEL方法确立了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识别了关键影响因素。在区域知识承载力三个子系统(核心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和导向子系统)中分别识别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灰数-DEMATEL方法建立了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明晰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知识要素对产业集成创新发展的承载能力是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区域知识资本、区域知识供给能力、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区域技术转化能力、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知识媒介、区域金融中介、区域人力资源基础、区域知识支持基础、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和区域创新文化。在上述影响因素中,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在区域知识承载力影响产业集成创新发展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其对其他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广度都最大。(4)运用组合赋权法建立了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评价模型,揭示了导致区域产业集成创新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综合运用了G1法、G2法、熵值法以及离差最大化法进行指标赋权,建立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全国31个省域的区域知识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来看,2010-2012年中国31个省域的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整体水平呈下滑态势;从各一级指标来看,除基础支撑作用呈上升趋势外,创新支撑作用以及绿色支撑作用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均呈现下降趋势;从区域差异来看,各省市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差异化较为明显;从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31个省域的区域知识要素对产业集成创新的承载能力总体上呈现从东到西逐步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且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的影响水平分布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