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井位于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东块,1964年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水驱和化学驱,井史比较复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现阶段开发与调整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剩余油,开采剩余油。三元复合驱开采二类油层,实现产量的接替与持续发展,认识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动用情况,从而调整油田的开发。本次研究在了解北二西区域地质特征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试验区目的层(SⅡ10+11a,SⅡ10+11b,SⅡ12)的原分层界限进行了精细地层校核。通过对试验区沉积特征的研究,确定了各沉积单元的亚相和微相类型,建立了3种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利用测井相模式对各沉积单元进行了测井微相识别,绘制了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相带图。采用二次趋势面剩余值法对研究区进行微幅度构造识别。在宏观上从层内、层间和平面三个方面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划分出三类流动单元。总体上对剩余油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并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充分利用现场各种动静态资料,应用Eclipse和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水驱阶段和弱碱三元复合驱阶段进行了单井、全区指标的历史拟合,对各沉积单元(SⅡ10+11a,SⅡ10+11b,SⅡ12)水驱阶段和三元复合驱阶段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储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各沉积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对影响剩余油平面及纵向分布的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分布7种类型剩余油,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剩余油井组见效特征。通过静态储量和动态历史拟合及其综合分析,得到剩余油分布状况:化学驱前三个小层中剩余油SⅡ12最多,次之为比SⅡ10+11b,SⅡ10+11a最少。化学驱后剩余油SⅡ12层依然最多,次之为比SⅡ10+11a层,SⅡ10+11b层最少。无论水驱还是化学驱不同阶段剩余油均主要分布在连通性好的河道上,储集性差的溢岸砂剩余油很少,构造高部位形成剩余油富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