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豫剧表演看作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与传播学中的传播情境、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相结合,从仪式化传播的视角系统考察该传播行为。笔者采用田野调查法,选取周口市商水县和淮阳县两个特定地区做研究,参与观察两地的多场豫剧表演,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观众进行深入访谈,最后对豫剧传播的仪式化行为进行反思。 本文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仪式、仪式戏剧等基本概念进行纵向介绍,将豫剧表演也看作是一种仪式。随后对仪式化传播、豫剧传播和农村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之后介绍了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笔者直接介入豫剧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从历时角度挖掘了豫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共时角度交待周口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基础。 第三章笔者主要解决豫剧传播的仪式化呈现问题。通过对豫剧表演的参与式观察,笔者认为豫剧的仪式化呈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传播情境的仪式化、传播媒介的仪式化、传播符号的仪式化。其中传播情境的仪式化是指豫剧出现的场景一般在节日庙会、农事酬神、红白喜事、请愿还愿这四类活动中;传播媒介的仪式化是指流动戏台、高音喇叭、电视媒介的使用具有仪式性;传播符号的仪式化指豫剧的可视化语言符号和可听化语言符号具有程式化和通俗化色彩。 第四章笔者重在解决豫剧传播的仪式化功能问题。笔者选取周口市淮阳县太吴陵庙会时的戏曲观众为访谈对象,通过与观众的不断交流和访谈记录分析,笔者发现豫剧具有很强的仪式化功能,它在个体层面具有情绪宣泄、教化民众、角色代入的功能,在群体层面具有造就集体狂欢、形成群体规范、认同和归属的功能。 第五章笔者对豫剧在农村的仪式化传播进行反思,辩证地看待并诠释了三个现存现象:如何对待豫剧仪式化中的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如何区分豫剧造就的集体狂欢和虚假繁荣;如何看待豫剧表演目的的神圣化和表演形式的低俗化杂糅现象。 结尾部分笔者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保留豫剧仪式化色彩、改变豫剧现存困境的建议:转变豫剧仪式化传播等同予封建迷信的观念;政府着手改善豫剧的质量,积极推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改编并创新豫剧剧目,增强戏曲的观赏价值;开发豫剧进课堂模式,传承豫剧表演。 在仪式化的视角下,笔者将豫剧放到文化信仰和传播系统的背景下加以考量,深入探究豫剧传播背后村民的仪式化行为,这为豫剧在中国农村传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也是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一个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