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许地山因为远离时代主潮,从来都不是占据历史与时代舞台中心的人。但是如果把其放在他的特殊的时代脉络里,看他作为一个“中国书生”,在风云变幻的社会转型期,面对时代的刺激与生命的感受,是如何在思想上作出反应并怎样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就能够更为清晰地彰显其普遍性与特殊性。本论文把许地山置于一个大的文化视野背景中,试图剖析许地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沉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焦虑下所作出的独特的“百川汇流”式的文化选择。本论文由引言、论文主体以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学界关于许地山创作的研究现状、研究动态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论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的一个简要介绍,许地山是在寻求两种平衡(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历史需要的内在制约下,以实现民族自立、自强为出发点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的,这种试图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文化选择其实是一种大文化观,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蕴。第二部分结合作品,细细分析许地山多元文化观在文本中的反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许地山创作中体现的对西方基督“爱”的言说,分为“爱人如己”和“爱己如人”两个小节。二、在佛教思想基础上对“生本不乐”的思考,在许地山看来“生本不乐”的痛苦主要是由人生的残缺、不完全和人的命运难以把握而造成的。三、许地山基于“现代”背景下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从传统道家思想中撷取“自然”、“本性”的灵动因子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拨。四、许地山深层心理文化结构中对儒家传统忧患意识的潜在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直贯穿于许地山的思想与创作中的。正是基于这种潜在选择,与佛、道、耶、甚至印度教、伊斯兰教均有大渊源的许地山身上才没有走向虚幻的天国,为许地山由“书生”向“斗士”转变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之外找到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注脚。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关于耶、佛、道、儒思想理解的分梳,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就某一内涵的主要面向作出划归某种思想的界定,并不是截然的区分,其中的融合之处在论述中也有涉及。第三部分是从外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和内在独特的个人气质两方面来分析许地山多元文化观的形成,以及这种文化选择的思想价值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