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们研究团队从2002年便开始对舌诊的客观化进行研究,累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且逐步规范了舌象资料的采集方法。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次的舌象比较分析。目前,中医“治未病”已经在健康体检中心展开,如何使中医诊法在健康状态的测评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态。我们近年来也在体检中心里收集这种大样本并且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体检者舌图像、舌诊、体检及中医体质量表的数据。而且在体检中心的体检者多为定期多次来进行体检,收集的人群较为固定,提供了舌象前后对比的条件。同时,为了使舌诊进入健康体检的流程,需要探讨舌诊信息的保存、分析、观察的要点,以及如何对多次体检的舌诊信息进行比较等问题。本文在研究团队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以两次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体检者两次的舌色及舌尖信息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在舌图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色度学的方法,先是对舌色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红细胞参数值对舌色的影响。然后在已有的舌色量化分析基础上,对不同舌色的舌尖红进行色度学分析,初步提出舌尖红的色度值诊断参数,并同时探讨舌尖红在热象辨识中的意义。文献研究部分在两篇文献综述中,首先梳理从古至今医家对中医舌尖诊断的认识,并总结现代医学对舌尖的研究状况。其次,回顾了近年新兴的舌诊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状况,主要整理中医体质九分法以及其他医家的体质分类法中不同体质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并从零星的体质、舌象与现代医学检查的相关性研究中阐述目前的研究情况。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总结体检者两次体检的舌色、舌尖红变化情况;探求体检者舌色的色度值变化与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测量舌尖与舌缘的色度值与色差,为舌尖红的量化诊断提供依据,并探讨舌尖红在热象辨识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以在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间1539例进行两次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舌色、舌尖红情况,对其进行舌图像拍摄,并进一步校正舌图像。首先总结两次舌诊的舌色及舌尖红变化情况;其次提取并分析舌色、舌尖区域的颜色信息,收集并整理体检者的外周血红细胞参数数据,以结合舌色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并整理体检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参数数据,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让体检者填写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的中医体质量表,结合舌尖红的情况对白细胞参数、红细胞参数与问卷中条目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选择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进行分析(包括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性检验、K均值聚类分析、逻辑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体检者的舌色、舌尖红是相对稳定的舌象特征(变化率分别为33.66%、11.63%)。两者的变化情况与性别、年龄以及前后体检相隔时间都有一定程度的关联。2、淡红舌、红舌、暗红舌最常见于一般人群,其变化率也最低。当舌色变化时,多见各种舌色变化成淡红舌、红舌或暗红舌。3、从50岁开始,淡白舌、淡紫舌的出现率降低,暗红舌的出现率上升。4、淡白舌的L*、b*、h。为众多舌色最高,绛舌的a*、C*为众多舌色最高。舌色不变时,除紫暗舌以外,其余舌色者的b*、C*、h。均较前降低。当舌色存在变化时,除原暗红舌变为淡红舌及红舌者、原淡紫舌变为淡红舌及淡白舌者、原紫暗舌者、原青紫舌者以外,其余舌色变化情况中b*均较前降低。5、舌色的色度值与性别、年龄相关。男性舌色较女性L*、b*、h。低,a*高,随着年龄增长,舌色L*、b*、h。降低。这种舌色变化与HGB、HCT、MCV的升高更为密切,且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更为显著。6、舌尖与舌缘本身存在色差。正常淡红舌时,舌尖与舌缘的平均色差为2.99。异常舌色无舌尖红时,其平均色差在2.99~3.64之间。非舌尖红者色度值聚类分析获得的聚类中心为2.93。当诊断存在舌尖红时,舌尖与舌缘的色差在7.86-10.61之间,平均色差达到8.90,其中淡紫舌的色差最高,达到10.61。色度值聚类分析获得的聚类中心为6.18。7、红舌出现舌尖红的概率只有7.71%,舌尖与舌缘的色差为所有异常舌色舌尖红者最低,色差值为7.86。对于红舌并存在舌尖红者,其阴虚质、血瘀质平均转化分较单纯红舌者高。8、舌尖红者的LYM%与LYM#值相对较高,红舌非舌尖红者NEU#值相对较高,绛舌者的WBC、NEU#、LYM#值相对较低,与WBC、NEU#、LYM#的升高呈负相关。三者的出现,多与热象的条目呈正相关,而热性程度也是逐步加重的。舌尖红时多与湿热质及较浅的阴虚质条目呈正相关;红舌而无舌尖红时与阴虚质条目呈正相关的OR值升高以外,且与一些内热引起的情绪不适感,甚至存在因热久伤气而引起气虚的情况;绛舌时与热象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并且与血热迫血妄行的条目相关联。9、在各种舌色的舌尖红者中,淡白舌、紫暗舌、青紫舌、淡紫舌的外周白细胞参数较其他舌色者高。这四类舌色舌尖红的出现与热象条目多呈负相关或者不相关。10、舌尖红者的舌尖形态分为舌尖部位舌质偏红者及舌尖红点者。前者多见于淡白舌及所有紫舌,消失率较高,WBC、NEU#、LYM#、HGB、HCT值也较高;后者的存在更为持久,与湿热质、阴虚质的条目更为相关。结论1、在两次体检的舌象比较中,虽然舌色与舌尖红均是相对不易变化的舌象特征,但两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淡红舌、红舌、暗红舌、舌尖红点是相对不易于变化的舌象特征,淡白舌、各类紫舌、绛舌、舌尖部位舌尖偏红舌是相对易于变化的舌象特征。2、各种舌色的色度值范围及红细胞参数值不同。舌色的变化主要与红细胞的体积、压积及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的变化有关。舌色的色度值与红细胞参数受到性别、年龄的因素影响。3、在正常淡红舌者中,舌尖与舌缘的色差为2.99。各种异常舌色若不存在舌尖红时,舌尖与舌缘的平均色差在2.99~3.64之间,各种异常舌色出现舌尖红时,舌尖与舌缘的色差在7.86~10.61之间,平均色差达到8.90。而舌缘与舌尖的色差大小,与舌缘的色度值有关。4、淡红舌、红舌、暗红舌出现舌尖红时,舌尖多有明显的红点,这3种舌色出现舌尖红时,多为长期处于热象状态的表现。淡白舌、紫暗舌、青紫舌、淡紫舌出现舌尖红时,多表现为舌尖部的舌质偏红,这4种舌色出现舌尖红时,多不属于长期处于热象状态的情况。5、通过对健康体检者的舌色与舌尖红的色度值、外周血细胞参数、中医体质量表中属热象的条目进行相关性分析,总结出红舌者及舌尖红点者,为相对稳定的热性体质舌象特征。6、通过对舌色及舌尖红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外周血细胞情况及中医体质量表条目分析结果来佐证不同舌色及舌尖红时色度学差异的原因,可为中医舌诊指导健康状态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