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为研究系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就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基本特性以及影响挥发物特性的若干生物因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不同水稻品种和不同水稻生育期所产生的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在不同品种的未处理稻株中,TN1相比Nabeshi对稻虱缨小蜂有更强的引诱作用,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褐飞虱为害植株中,汕优63的挥发物比TN1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则明显弱于TN1。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褐飞虱为害后,稻虱缨小蜂对生育期60天的水稻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地强于生育期90天的。但在生育期30天与60天及30天与90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中,诱导性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 2) 褐飞虱虫口密度和为害持续时间对水稻挥发物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当褐飞虱密度为1头、5头、40头和80头/稻苗并为害1天时,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无明显的引诱作用;当褐飞虱密度为10头和20头/稻苗为害1天时,水稻挥发物能明显地引诱稻虱缨小蜂。稻虱缨小蜂对不同为害时间的褐飞虱雌成虫(10头/稻苗)一稻株复合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呈现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抛物线型。当为害1小时和2小时时,行为反应不明显;而在为害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时,行为反应显著或极显著,到为害时间为48小时和72小时时,行为反应又趋于下降。 3) 褐飞虱取食能诱导水稻挥发物系统性地释放,并且不同叶部受害所引发的挥发物的系统性强弱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稻株间隔离气味交换但根系相连的条件下,水稻挥发物的释放不显示群体性效应;但在保证气味相互交换而根系相互隔离时,在褐飞虱为害稻株边上放置2天的健康稻株,其挥发物比相应的对照对稻虱缨小蜂显示出明显的引诱作用。表明水稻个体间可通过挥发物而进行相互间的信号交流。 4) 与健康水稻的挥发物相比,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在连续3天的试验中,挥发物的总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高—低—高—低”的规律性。在每天的14:00—16:00时,挥发物释放量达到最高;而在22:00-4:00时,释放量最低。同时,褐飞虱为害稻株的挥发物总量在白天明显地高于健康稻株,而在晚上则与后者差异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