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在土壤表面的积累,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增强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亚热带红壤典型侵蚀退化地,以人工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凋落量及其月动态,凋落物碳、氮含量及归还量,地表凋落物持水特性和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植被恢复措施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年凋落量在5602.97~7529.23kg·hm-2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人工针阔混交林年凋落量显著大于人工阔叶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P<0.05)。人工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月动态为三峰,峰值出现在3-4月、8月、10-11月,次生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为双峰,峰值出现在3-4月、10-11月。(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有机碳归还量在2409.81~3794.62kg·hm-2之间,水溶性有机碳归还量在217.24~442.56kg·hm-2之间,氮归还量在59.07~87.84kg·hm-2之间,水溶性氮归还量在5.74~7.35kg·hm-2之间,大小顺序均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现存量介于3311.61~7649.34kg·hm-2之间,人工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层现存量分别是人工阔叶混交林的1.79倍和次生针阔混交林的2.31倍;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大约为自身重量的2倍,凋落物层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大小顺序均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0~3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容重在1.46~1.57g·cm-3之间,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土壤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大小顺序均为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9.20%,次生针阔混交林(8.12%)次之,人工阔叶混交林(4.87%)最小。土壤稳渗透率大小顺序为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5)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关分析结果如下:凋落物现存量和水溶性碳归还量与土壤有机质显著正相关;凋落物氮归还量与土壤有机质、容重、自然含水量显著相关;凋落物C/N比与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相关。综合比较,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年凋落物碳归还量和年凋落物氮归还量均最大,凋落物层的持水性能和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均最好;人工阔叶混交林次之,次生针阔混交林最差。土壤层是森林最大蓄水库,最大持水量为1121.52~1250.33t·hm-2,是凋落物层持水量的84.45~183.9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