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据相关文献统计,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发生率较高,在全身骨折中约占4%-5%,随着国内社会人口结构的逐渐老年化,该部位骨折更常发生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且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对于移位程度较轻的肱骨近端骨折,往往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亦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且骨折移位程度严重的中老年患者,由于多合并骨质疏松或其他内科疾病,治疗上仍比较棘手。近年来,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由于具有对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把持力强、成角稳定、允许术后早期进行功能康复练习等诸多特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随着其应用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病例的逐年增多,相关并发症如肱骨头内翻畸形、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螺钉穿入盂肱关节间隙、肱骨头无菌性坏死等报道也逐渐增多。Chow等提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恢复肱骨近端内侧柱(即肱骨近端外科颈内侧区域的骨皮质)的连续性及完整性,能有效维持骨折复位、防止复位后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我科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且术中对肱骨近端内侧柱进行有效支撑重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现对随访资料完整的62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判断其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术中是否需要对内侧柱进行支撑重建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按照本研究所提出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61-75岁(平均68±4.0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型,其中Neer2部分骨折13例,Neer3部分骨折29例,Neer4部分骨折2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中注意恢复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有效支撑重建(骨折块复位恢复支撑22例,骨折块复位结合同种异体骨条植骨恢复支撑17例,骨折块复位结合同种异体骨大骨块复位恢复支撑23例),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通过测量骨性愈合后肱骨头的内翻角度、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判断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优34例、良1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为79%,平均分82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8±2.2)分,术后测量肱骨头平均内翻角度为(4.5°±3.1°),且4例患者(6.4%)肱骨头内翻角度≥10°。术后共8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12.9%),分别为脂肪液化、螺钉松动、肩关节僵硬、螺钉穿入盂肱关节间隙和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各1例(各占1.6%),肩峰撞击2例(3.2%),1例患者同时合并肩峰撞击与螺钉穿入肱盂关节间隙(1.6%)。所有病例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排异反应、内置物断裂、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张力侧固定结合有效的内侧柱支撑重建,可以较好地恢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等诸多并发症,临床疗效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