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闪石脱水动力学及其地球物理启示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俯冲带是地球内部重要的循环系统,已有研究发现俯冲带内部中深源地震存在明显的分层,同时各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震源机制,特别体现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区域的中深源地震。其中中源地震(30~300 km)存在的双地震带可以用脱水脆化解释。角闪石在俯冲带区域含量丰富,结构复杂,开展角闪石族矿物脱水动力学对于理解俯冲带区域水的赋存和运移,以及探讨中源地震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普通角闪石和透闪石高温热重实验研究,采用模型法和非模型法(Friedman法)分别计算了脱水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并拟合出脱水最有可能的动力学方程;同时在1.0、2.0和3.0 GPa下开展了普通角闪石高压差热实验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普通角闪石的热分解发生在848~1473 K范围内,Friedman非模型拟合下普通角闪石脱水最有可能的反应机理为一级反应(F1),但随着反应进程(α)的变化,活化能E变化范围为437~812 kJ/mol,单一的动力学机制难以有效的模拟角普通闪石的脱水过程。作为对比,采用模型法将普通角闪石的脱水曲线分为848~1058 K、1058~1243 K和1243~1473 K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采用n级模型(Fn)进行拟合,整体相关系数为99.953%,第一阶段活化能E为416.6 kJ/mol,指前因子A为1.58×1022 s-1,反应级数n为4.23;第二阶段活化能E为411.4 kJ/mol,指前因子A为2.82×1015 s-1,反应级数n为2.3;第三阶段活化能E为720.9 kJ/mol,指前因子A为2.51×1027 s-1,反应级数n为1.95;本文认为普通角闪石脱水第一阶段属于普通角闪石内部与亚铁连结的羟基发生分解,第二和第三阶段属于普通角闪石内部与镁离子连结的羟基和第一阶段与亚铁连结但未发生反应的羟基发生反应。普通角闪石脱水的流体产生速率为5.4×10-4~1.4×10-5 m3fluid.m-3rock.s-1,相比较于叶蛇纹石的粘性松弛速率,普通角闪石脱水将会产生局部高压进而脆性破裂,进一步导致俯冲带地震的发生。2、透闪石在1130~1340 K发生分解,脱去结构内羟基,采用FWO非模型拟合法得出:随着反应进程α=0.15~0.85,透闪石活化能E=831.6~1311 kJ/mol,整体变化趋势较大,难以采用单一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3、1.0 GPa压力条件下普通角闪石脱水的初始温度和两个脱水峰值温度分别为1073 K、1133 K和1281 K。2.0 GPa压力条件下普通角闪石脱水的初始温度和两个脱水峰值温度分别为1058 K、1098 K和1318 K。3.0 GPa压力条件下普通角闪石脱水的初始温度和两个脱水峰值温度分别为1073 K、1131 K和1263 K,高温高压条件下普通角闪石的脱水曲线分为两个阶段,与空气气氛下普通角闪石的高温热重实验一致。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高精度的重力/GNSS联测数据,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的雅鲁藏布江进行了研究,反演了河谷的地壳密度结构,计算了河谷均衡附加力,并通过水库蓄水导致的库仑应力变化的模拟结果,为拟建设水库的位置以及坝高给出参考意见。随后,本文使用Kriging插值模型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的模型数据与融合数据的差异值进行了预测,发现通过Kriging插值模型修正后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更加接近实测值。主要
东昆仑断裂带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中,在青藏高原内部沿东昆仑古构造缝合线形成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岩石圈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块体与柴达木块体的分界活动断裂,全长约2000km。沿东昆仑断裂发生了很多7级以上强震,包括1937年托索湖7.5级,1963年阿拉克湖7级,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等。本文的研究区为此次大地震以东库赛湖-阿拉克湖段区域,东经93°到97.5°之间。这一地区走滑速率大,
2020年7~8月西藏波密易贡乡发生ML4.9显著震群,短短1个月时间内发生ML?4.0地震25次,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西藏波密地区震群活动为研究对象,全面总结波密震群区域以往地震活动特征,着重分析该局部区域震群活动与季节性降水等过程的相关关系,系统研究波密震群较大地震发生时间的潮汐调制特征,基于简单的一维流体渗透及孔隙压力扩散模型,结合降水过程、地理地貌、水系分布、介质及构造环境等因素,讨论震群
随着卫星时代的到来,通过电磁卫星对地球电离层各参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已经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在地震预报方向应用十分广泛。我国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大量监测数据亟待处理。同时我国针对地基台站的观测也早已展开,已经有几十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震预报的方法多数均为单一数据,将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结合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尚不成熟,很多有效的电离层震前扰动并未被充分利用。本研究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
滇西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资源丰富,地震活动性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南汀河断裂带是北东向弧形构造体系中规模最大、特征最明显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断裂带之一,地热活动频繁,沿断裂带出露温泉数量多,适合作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点。为了研究云南省南汀河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通过温泉水的离子浓度及同位素组分数据分析了温泉水的来源、水化学类型、微量元素含量特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预测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手段的进步,地震观测数据在急剧增加,适用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为研究区域,以
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带与北西向延伸的红河断裂带是一级块体边界,在川滇块体南部交汇形成应力集中的锐角区域。该区域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导致青藏高原物质逃逸的重要区域。地震各向异性是研究壳幔介质变形、深部物质运移和岩石圈动力演化等特征的重要依据。S波穿过地壳各向异性介质时,获取的分裂参数可以指示区域应力方向和复杂构造形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17年12月在川滇块体南部布设了跨越一级块体
建筑物作为大地震的重要承载体,其震害信息不仅是衡量灾区受灾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是科学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的重要依据。LiDAR点云在震后复杂场景中能表现高精度的地表三维信息和丰富的地物空间结构信息,目前,仅以点云为数据源进行灾区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方法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逐步分类提取,很难满足应急救援时效性以及遥感地物自动化智能化识别的需求。深度学习作为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之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地
地震学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观测为人们记录、分析和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确定不同震源模型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连续、可靠和完整的基础数据。进行地震观测需要有观测台站以及各种地震仪器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但是受到地表影响比较大,采用井下观测方式是躲开地表各类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直接在地下深处测量应力应变的重要手段,提高观测地震数据质量的
60Ma~50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大量地壳物质向东和南东侧向逃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受板块边界动力源的持续影响,是目前向南东挤出逃逸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作为川滇块体的北东边界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不可避免地进行高速率的左旋走滑运动,其北西段的鲜水河断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发震频度最高。本文基于InSAR、GNSS两种星载大地测量技术研究该断裂带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