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差,是造成能源高消耗主要因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世界奇迹,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但相对发达国家来看,能源强度仍然很高,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基于此,第三章利用非线性动力系统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能源强度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预测了中国的未来能源强度。运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定量分析我国能源效率发展趋势,得到能源强度下降总体趋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未来几年能源强度下降的幅度基本稳定,正处于近似线性部分的下降阶段。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国,与此相关的能源消费也急剧增长,并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二氧化碳减排并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技术问题,在当前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已经演变为国际政治问题,但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经济问题。基于此,第四章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总的来说,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为了进一步考察经济发展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的长期规律性,本文引入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改进的EKC模型做了估计,曲线回归结果的波浪式倒“N”型波动特征表明中国可以通过施行适宜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碳排放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本文通过对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及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结论,其中,有的与其它研究的结论相一致,有的差别很大。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