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和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双重因素驱使下,各种新兴业务不断涌现。纵观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商业模式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模式的构建、重塑或创新不仅成为战略管理、组织创新等理论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而且也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工商界的高度关注。不论是商业模式构建、重塑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涉及到一个基础性问题,这就是关于商业模式的系统评估。可以说,如果人们无法对商业模式进行科学的性能评估,那么针对商业模式的一切行动包括改进、重塑和创新等,都将成为一种高风险、难以控制的随机过程。为此学术界开展了大量探索,但总体而言,这些评估方法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第一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模糊且不统一,一些评估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目前理论界提出的评估基本上采取指标评估方法,但大多数指标均却缺乏选择的依据,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往往模糊不清;第二,评估体系、路径较为随意,评估的精确性、可靠性较低;第三,商业模式评估与改进、创新脱节。评估结论不能对商业模式改进、创新以及对企业战略的调整创新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商业模式容器模型原理出发,探索商业模式性能测评的结构化路径。本文提出,虽然商业模式的功能是明确的,即:为企业运营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有利于自身经营的亚产业环境,但具体的商业模式由于其特定的结构属性,在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导致具体商业模式为企业运营带来的有利程度各不相同,从很好到很差。为此本文提出了“商业模式性能”这一特定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具体商业模式实现其理论功能的程度。在商业模式容器模型理论(李东等,2010)基础上,本文提出并检验了基于规则分析的商业模式性能测评方法。全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提出了商业模式构成的基础材质问题。本文指出,虽然从设计、构建角度看,可以将商业模式理解为是顾客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获取的活动方式,但从支撑其功能的结构角度看,商业模式是依靠一组特定的规则来保障上述两类“活动方式”的可重复开展的。因此,商业模式的性能测评必须以规则分析作为基础。第二, 提出了商业模式性能的容积衡量逻辑。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未来的运营开辟一个特定的亚产业环境,对企业来讲,这个环境孕育着一定的价值潜力,或者说支撑着一个特定的利润潜量空间。商业模式性能一方面取决于其结构特征,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这个潜量空间的大小。本文用商业模式容积概念来刻画这个价值空间的大小。第三, 提出了商业模式构成规则对上述容积的影响机理及其实证检验方法。本文提出:由商业模式各个功能板块的面积大小决定的商业模式容量,并不是最终影响商业模式容积的唯一因素。现实中由于竞争性模仿、各板块匹配不佳等,都将导致所谓渗漏现象的发生,也就是说,虽然商业模式所体现的顾客价值创造方式或企业价值获取方式本身有其合理性或先进性,但如果支撑这些方式的规则存在缺陷,将导致这些方式事实上不能完全实现,或不可持续实现。这样,商业模式容器形成的价值空间将由于渗漏导致价值流失,使得实际的商业模式容积---其内在性能的体现遭到损失。第四, 提出了商业模式针对商业模式构成规则的分析与测评总体路线,包括规则提取、规则属性分析以及规则体系的强度测评。相应的SEM测量模型适配度检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规则体系强度衡量指标合理可行。第五, 提出了商业模式容量属性和商业模式材质属性这两个构念作为影响商业模式性能的两个结构特征,并分别提出这两个潜变量的测量指标,同时,提出了刻画商业模式性能的两个构念一业绩持续性水平和利益相关者认同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以349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为样本,设计并检验了考察商业模式性能的SEM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表明,CVP、顾客问题解决方案等商业模式功能板块属性的确对商业模式容量具有影响,而规则独占性水平和持续性水平的确将影响商业模式的材质属性,进而影响商业模式容积,也就是其性能状况。本文形成的实证分析结论具有三个方面的应用:首先,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自身商业模式的性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估,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式改进、重塑;其次,可以帮助投资机构特别是战略投资人对目标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更加科学系统的评估,据此显著改进投资决策的质量;第三,可以帮助政府和理论界更有把握地对有关新兴业务的商业模式内在属性及其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判断,以支持有关的政策优化或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