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在显微镜下对15例尸头标本的解剖、观察、测量及研究,分析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资料,探讨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意义,为临床处理该区域的动脉瘤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和参考;2、通过模拟到达小脑后下动脉各段的手术入路,描述各入路暴露范围,为临床选择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对象和方法:1、应用灌注有彩色硅胶的尸头标本15例(30侧),解剖并观测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距离及相互关系,观察及测量小脑后下动脉的走行、管径、主要分支、变异、供血范围、与邻近血管的吻合以及小脑后下动脉与周围颅神经的关系。2、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剪开硬脑膜对标本进行解剖,评估不同位置的小脑后下动脉在临床常见病变中的意义。3、结合临床20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病例,评估其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4、测量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以均数(x)±标准差(s)(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并选择相关数值进行t检验。结果:1、小脑后下动脉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在部分标本中可缺如,其中20个标本中有1个标本1侧缺如,本组标木中缺如率为3.33%,所得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部外径为平均管径0.31±0.06mm;小脑后下动脉发起自橄榄水平上,中,下段的比例分别为7%,24.14%,69.00%。2、远外侧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小脑后下动脉近端,通过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可增加暴露范围和操作空间。3、根据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侧枝循环情况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开颅手术,必要时辅以血流重建技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1、小脑后下动脉其属支、长短、及位置变异较大,不同的个体应区别对待处理。2、远外侧入路可以为处理小脑后下起始段的动脉瘤等病变提供充分的暴露。术者应熟悉掌握手术路径中的筋膜、肌肉、神经血管和骨质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便于安全顺利操作。游离并移位椎动脉,切除部分枕髁和磨除颈静脉结节可以增加术中显露。3、小脑后下动脉的发起位置及与周围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及颅底骨质关系密切,熟悉颅底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重视血管的复杂变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神经外科医师提高该区域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根据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开颅手术,必要时辅以血流重建技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