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期中岩柱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以往对大跨小净距隧道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表明中岩(土)柱围岩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此类隧道设计与施工的成败。中岩(土)柱围岩稳定性问题主要是考虑如何让其围岩受力及变形处于可控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非常有必要从理论和现场监测两方面对该类隧道施工期中岩(土)柱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及加固优化方法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本人现场做了大量原位测试的基础上,以麒麟山隧道重要工程为背景,选择典型断面(电塔所在断面),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该隧道多台阶分部开挖工法进行二维模拟,重点分析中岩(土)柱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及加固优化方法;整理分析该隧道现场原位测试结果,找出中岩(土)柱变形规律;运用有限特征比理论本构模型分析并计算该隧道多台阶分部开挖过程中岩(土)柱应力变化对应的应变值,并与原位测试结果以及传统塑性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的几点:(1)通过二维数值模拟分析可知,隧道开挖对中岩柱围岩竖向位移、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及应力的影响,均与开挖部位离中岩柱围岩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影响越大。在本隧道中,中岩柱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在中岩柱右侧中部,竖向位移在左隧道中线与右隧道中线之间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抛物线型规律。竖向应力集中于拐角处,最大最小剪应力最终出现在左、右拱腰及拱脚处,最大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地表岩层,最大压应力出现在岩柱底部。可见,监测重点应集中在拱腰与拱脚及中岩柱的中部和下部。(2)在Ⅴ级围岩条件下,采用预应力锚杆对中岩柱围岩上中下部均加固对于拱顶下沉、地表沉降、围岩内位移及大小主应力的改善作用较对中下部加固明显;对于Ⅲ、Ⅳ级围岩,这些改善作用不明显。(3)中岩柱地表沉降关键测点沉降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小变形阶段→变形急速增大阶段→缓慢变形阶段→逐渐趋于稳定阶段。(4)中岩柱围岩内位移的大小与测点离洞周壁面的距离有关,离洞周壁面越近测点位移最大,离的越远位移越小。当同一套多点位移计处测点数大于3个,测点径向深度大于0时,各测点径向深度-围岩内位移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二次函数y=ax2+bx+c进行回归分析。(5)考虑到大跨小净距隧道中岩柱高宽比大于2,不失一般性,可假定为一维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得知,有限特征比理论模型(FCRT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及曲线具有一致性,D-P模型与实际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FCRT模型能合理地描述隧道分部开挖过程中中岩柱的变形特征,体现了该本构模型的适用性与独特性。
其他文献
股利政策作为企业理财活动的核心之一,决定了公司的净利润在股利和留存收益之间的分配比例,它既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也会影响公司的筹资决策,是将公司三大理财活动连接在一
为满足城市医疗废弃物对回收处理时效性的高要求,提高城市医疗废弃物回收效率,构建了以总回收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的带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优化模型(VRPTW)。利用最大最小蚁群
以物流业务管理系统为研究目标,结合物流业务管理对实时性的需求,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物流实时通信系统。通过系统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以提高物流业务实
在线性回归与GM(1,1)组合模型对物流需求量预测,可取得优于单方法预测效果的前提下,将线性回归法运用到与DGM(1,1)模型进行组合,检测该组合灰色预测模型对物流需求量预测效果
旨在为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物流绩效管理之路,通过精益物流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物流运营成本、优化物流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核心竞争
现代工业控制系统正朝着复杂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实际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控制系统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故障。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可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提高现代系统的
<正>2016年5月18日,云南省政府与新华三集团(新华三)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云南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云南省长陈豪会见了紫光集团(新
以开滦煤炭智能物流园区为例,研究煤炭智能物流园区与煤炭交易中心二者间的关系,得到煤炭智能物流园区与煤炭交易中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互补性,煤炭智能物流园区可通过与煤
<正>万鸿集团(600681):今年9月公司曾发布重组公告,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百川燃气进行资产置换,以6.47元/股的价格向百川燃气全体股东发行6.07亿股,同时以8.32元/股非公开发
抽汽供热机组的运行,除受电负荷的影响,还受供热负荷的影响,相比于纯凝机组,其控制保护策略要求更高。以某抽汽机组动静碰磨事件为例,通过对事件过程进行逐步分解,指出当前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