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弱地基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60%的沿海地区是我国软弱地基的主要分布区域。随着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超高、超大建筑在这些地区出现,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也处在快速建设中,这些都对地基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地基基础设计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软黏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公路、铁路、堆场等除采用桩基础以外,大多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压实填土地基和复合地基又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地基处理方法,这些都需要加深对非均质地基和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破坏机理的认识。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二维和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上述三种非均质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天然非均质地基的黏性土强度不均匀系数越大,地基承载力系数越大;基底粗糙度通过影响土体发生破坏的位置影响地基承载力系数;矩形基础和圆形基础的基础形状系数随着土体强度不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数值计算得到的长宽比为10的矩形基础情况下的地基承载力系数与条形基础情况下的地基承载力系数相等。压实填土地基中填土和超载的存在都会提高地基极限承载力,填土越宽、越深、基础外超载越大,参与地基剪切破坏运动的土体体积越大,地基极限承载力越高;砂土内摩擦角的增大也会提高地基极限承载力。总体来说,在多数情况下,规范中的推荐值是偏于保守的,会造成承载力的浪费;而在下卧层强度很小、填土深度较大时该推荐值可高估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存在偏于不安全的可能。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系数Nγ随桩长的增大、置换率的提高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桩身长度较短时,复合地基发生整体破坏模式;桩身长度较长时,复合地基发生剪切刺入破坏模式,且随着桩长的增大、黏性土强度的增大以及置换率的下降,破坏模式向局部破坏模式转变。多桩复合地基加固区整体性较强,破坏模式由剪切刺入破坏模式向局部破坏模式转变的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