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维护好耕地生态安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性条件,是维护好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带给耕地的外在需求压力却越来越大,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不科学的物质投入等多重因素对耕地生态安全产生了很大的扰动。把握耕地生态安全的演变形式,摸清耕地生态安全家底对于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剖析耕地的本质特征切入,结合耕地的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阐述耕地生态安全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演变。然后以此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从耕地生态安全遭受破坏的致损因子中筛选指标并确定综合权重,通过各指标项构建多维空间状态模型,计算不同因素组合下的耕地生态安全现实指标值与理想指标值矢量模长的比值,从而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指数,依据等距离划分原则将耕地生态安全划分为五个等级,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是内因(土壤环境、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和外因(农业生产污染、工业生产污染、人口发展、经济发展、耕作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变化的动态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外部因素对耕地生态安全稳定状态的保障和扰动作用均表现的很明显,耕地生态安全的演变状况受外因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外因是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重要动力。(2)从时间上来看,2000年全域28个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3个县(市、区)为临界安全状态;2005年全域15个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其余16个县(市、区)为临界安全状态;2010年全域29个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2个县(市、区)为临界安全状态;2015年全域2个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处于安全等级,28个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1个县(市、区)为临界安全状态。2000年—2015研究区的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整体呈现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较安全的“V”字型变化趋势。(3)从空间上来看,南昌市城区、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瑞昌县、武宁县、德安县、都昌县、彭泽县、余江县、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和丰城市14个县(市、区)的耕地生态安全状态较为稳定,伴随时间序列的变化其耕地生态安全始终居于较安全等级,未发生显著变化。乐平市、浮梁县、九江市城区、九江县、永修县、星子县、鹰潭市城区、贵溪市、新干县、樟树市、抚州市城区、东乡县、高安市13个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呈“V”型变化。南昌县、新余市城区、景德镇市城区耕地生态安全实现了由临界安全上升到较安全状态的变化。湖口县耕地生态安全呈“W”型起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