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局、演变与机理——基于地级市的视角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280个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个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因素的实际影响效果进行估计,完成了上述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递减的空间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区域高收入城市为中心、较低收入城市为外围的圈层结构。在经过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系列演变之后,我国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部最高,中部地区较低,西部和东北地区内部高低不均的状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表现为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大部分地级市较低,东北地区最低的空间格局。  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差异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根本原因;具有城市偏向的户籍、贸易、金融、财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体制和政策安排,加剧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双向调节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二元性程度、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率、金融发展效率、地级市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程度、公共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力度,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而地级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和对外贸易的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在上述影响因素中,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率对其他地级市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各影响因素对其他地级市都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最后,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户籍就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等方面给出了本文的政策含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