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前牵引治疗,采用X线测量分析前牵引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变,对比分析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颞下颌关节改变的异同点,探讨不同年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牵引矫治后颞下颌关节改建情况及特点,为骨性Ⅲ类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替牙晚期患者29例,平均年龄为(9.7±1.16)岁,男性16例,女性13例;恒牙早期29例,平均年龄为(12.9±0.99)岁,男性18例,女性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yrax前牵引矫治方法,平均矫治时间(13.45±1.28)个月。所有患者均在前牵引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使用芬兰产头颅定位曲面体层一体机(SOREDEX,CRANEX TOME CEPH)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建立坐标轴对前牵引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窝、髁状突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改变进行X线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14项角度测量项目及25项线距测量项目。本研究采用SPSS21.0配对t检验评估替牙晚期组与恒牙早期组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研究替牙晚期组与恒牙早期组颞下颌关节改变。结果:1替牙晚期组矫治前后变化:(1)颞下颌关节窝的变化:在矢状方向上,颞下颌关节窝前缘、上缘及后缘均发生向后移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垂直方向上,颞下颌关节窝前缘、上缘及后缘的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2)髁状突的变化:在矢状方向上,髁状突前缘、上缘及后缘均向后移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垂直方向上,仅髁状突前缘发生向下移位(P<0.05),髁状突上缘及后缘位置无明显改变(P>0.05);(3)颞下颌关节间隙:前方牵引矫治后,仅关节后间隙明显减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关节前间隙及上间隙均无明显变化(P>0.05)。2恒牙早期矫治前后变化:(1)颞下颌关节窝的变化:在矢状方向上,颞下颌关节窝前缘、上缘及后缘均未发生位移,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方向上,颞下颌关节窝前缘、上缘及后缘同样未发生明显位移(p>0.05);(2)髁状突的变化:在矢状方向上,髁状突前缘、上缘及后缘均未发生明显位移(p>0.05);垂直方向上,仅髁状突前缘发生向下移位(p<0.05),而髁状突前缘与上缘未发生明显位移(p>0.05)。(3)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前牵引矫治后,颞下颌关节前、上及后间隙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3替牙晚期组及恒牙早期组对比分析:(1)颞下颌关节窝的变化对比:在矢状方向上,替牙晚期组颞下颌关节窝上缘后移(1.18±1.45)mm大于恒牙晚期组关节窝上缘后移位移(0.19±1.55)m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关节窝后缘位置变化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替牙晚期组关节窝位移远大于恒牙早期组位移,其中替牙晚期组关节窝后缘后移(1.20±1.53)mm,而恒牙早期组关节窝后缘前移(0.16±1.52)mm;在垂直方向上,替牙晚期组与恒牙早期组的颞下颌关节窝前缘、上缘及后缘的位置变化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2)髁状突的变化对比:在矢状方向上替牙晚期组髁状突前缘、上缘及后缘向后位移变化情况均较恒牙早期组后移情况明显(p<0.05),替牙晚期组髁状突前缘后移位移(0.84±1.69)mm大于恒牙晚期组髁状突前缘后移位移(0.01±1.58)mm;替牙晚期组后缘移动(1.03±1.47)mm大于恒牙早期组位移(0.18±1.49)mm;替牙晚期组髁状突上缘位移方向与恒牙早期组位移方向相反,替牙晚期组上缘后移(0.88±1.80)mm,而恒牙早期组上缘前移,其位移为(0.02±1.67)mm;在垂直方向上,替牙晚期组与恒牙早期组髁状突前缘、上缘及后缘位置变化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3)关节间隙的变化对比:前牵引矫治后,替牙晚期组及恒牙早期组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及后间隙变化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前牵引矫治后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位置发生改变,且替牙晚期改变明显于恒牙早期。2前牵引矫治后替牙晚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窝及髁状突相对于颅底明显后移。3前牵引矫治后替牙晚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明显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