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的基本素质及其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能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和睦,整个社会营造一种互相关爱,相互体贴、友善、彼此关心的美好氛围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学会关心是塑造良好公民,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伴随着地球村的出现,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因此就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更需要一种相互关心和爱护,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促进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72年制定的“学会生存”的世界教育中心改为“学会关心”,包括“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全球,关心他人、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等。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常常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同情、关心他人已经不“时髦”了。新一代年轻人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帮助他人,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教育哲学学者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博士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构建了一套关于“关心”的理论体系,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我们应当主动去关心他人,我们还应将关心的意识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以此来应对学校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要想让学生学会关心,教师首先应该以“学会关心”的教育理念来主导自己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关心,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关心。本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价值、我国建国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关于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并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角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论。从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到对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涵义、特点的分析,重点介绍了关心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这两大要素的角色及意识特点,建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意义所在。第二章介绍了建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现实必要性和理论依据。第三章提出了建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原则、方法,以及在关心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