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研究证实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耳蜗毛细胞及与其相连的螺旋神经元的缺失。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受损后再生十分困难。如果能够找到某种方法修复缺失的毛细胞或螺旋神经节细胞,就有希望治愈感音神经性耳聋。2006年,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等通过导入Oct3/4,Sox2,c-Myc,Klf4四个外源基因将小鼠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多项研究证实,iPSCs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SCs)类似的分化能力,却可以避免ESCs的免疫排斥及伦理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将iP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耳蜗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的开辟新的道路。研究内容和方法:1.iPSCs的培养与鉴定: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iPSCs接种于饲养层上胰酶消化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iPSCs生长状态,观察拟胚体(EB)形成能力,RT-PCR检测iPSCs多能性基因Oct4, Nanog, Sox2的表达情况。2. iPSCs与耳蜗Corti氏器共培养及其分化细胞的鉴定:分离小鼠耳蜗Corti氏器,将iPSCs与耳蜗Corti氏器共培养。对分化细胞用毛细胞的标志物(MyosinVIIA,Math1,Calretinin,Espin)进行免疫组化鉴定。3.iPSCs与耳蜗蜗轴共培养及其分化细胞的鉴定:分离小鼠耳蜗蜗轴,将iPSCs与耳蜗蜗轴共培养,对分化细胞用神经元的标志物(Nestin、Neurofilament-M、β-Ⅲ Tubulin,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1(VGluT1))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1.成功建立稳定的iPSCs培养体系,iPSCs体外培养可形成EB。 RT-PCR显示iPSCs表达多能性基因Oct4, Nanog, Sox2。2.iPSCs与耳蜗Corti氏器共培养18天后可得到表达毛细胞标志蛋白MyosinVIIA,Math1,Calretinin,Espin的细胞。3.iPSCs与耳蜗蜗轴共培养18天后可得到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Nestin、Neurofilament-M、β-Ⅲ Tubulin,VGluT1的细胞。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稳定的小鼠iPSCs培养体系;共培养方法可成功将iPSCs诱导分化为耳蜗毛细胞样及螺旋神经元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