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rh-bFGF)在Ⅱ度皮肤擦伤的临床治疗中不同给药方式的治疗效果。 方法:根据何仁亮[1]所提出的Ⅱ度皮肤擦伤的定义,搜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3月的93例Ⅱ度皮肤擦伤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单次rh-bFGF组(B组90IU/cm2/qd)和双次rh-bFGF(C组45IU cm2/bid)。常规治疗组(A组)32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单次rh-bFGF组(B组90IU/cm2/qd)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bFGF(90IU/cm2/qd),每日给药一次。双次rh-bFGF(C组45IU cm2/bid)组3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bFGF(45IU/cm2/bid)每日给药两次。使用数字评定量表(Number RatingScale,NRS)评估并记录下A、B、C组患者第1d、3d、5d、7d擦伤创面疼痛评分。观察并记录擦伤创面在第5d、9d、14d动态愈合率。观察并记录A、B、C组5d、9d总有效率。观察并记录A、B、C组完全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以及愈后6个月A、B、C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1.各组间疼痛评分比较 A、B、C组在第1天,其疼痛评分结果分别为(5.20±0.08)、(5.18±0.09)、(5.09±0.07);三组间创面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A、B、C组疼痛评分分别是(4.51±0.06)、(4.07±0.08)、(3.93±0.07),A组疼痛评分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天,A、B、C组疼痛评分分别是(3.08±0.07)、(2.17±0.08)、(2.39±0.12),A组疼痛评分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A、B、C组疼痛评分分别是(1.47±0.09)、(1.45±0.12)、(1.28±0.08),各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间动态创面愈合率比较 A、B、C组在第5天,其动态创面愈合率值分别为(0.34±0.06)、(0.58±0.05)、(0.63±0.06);A、B、C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在第9天,其动态创面愈合率值分别为(0.63±0.03)、(0.84±0.03)、(0.93±0.01);A、B、C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在第14天,其动态创面愈合率值分别为(0.92±0.01)、(0.98±0.01)、(1.0±0.00);A、B、C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A组与B、C组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各组有效率比较 A、B、C组在第5天,创面有效率分别为3%、32%、35%,A、B、C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在第9天,创面总有效率比分别为16%、68%、100%,A、B、C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各组完全愈合时间比较 A、B、C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15.54±0.08)d、(12.47±0.14)d、(10.12±0.11)d;A、B、C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各组创面愈后的瘢痕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在6个月后,对A、B、C组愈后创面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1.51±0.06)、(1.37±0.07)、(1.41±0.06)。各组间瘢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对Ⅱ度皮肤擦伤创面,早期使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可明显减少患者创面基础疼痛。 2.对Ⅱ度皮肤擦伤创面,使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可促进擦伤创面愈合。 3.对Ⅱ度皮肤擦伤创面使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每日使用总剂量相同,分两次给药组(C组)创面的愈合速度较单次给药组(B组)更快。 4.对Ⅱ度皮肤擦伤创面,使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创面愈合后瘢痕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