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山乡的人地格局现象在西南乃至全中国各少数民族区域都具有其独特个性。独特的地理景观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纳西文化,当地人打造的“石头城”生活在全世界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宝山人居正在面临文化多样性的缺失而导致的聚落地方性消失的危机。由此,我们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全球化的大步伐会不会同化无比丰富的地域文化?当下农村建设日渐被提上建设议程,人们开始倡导回归土地、建设美丽乡村,但是城市“程序化”的建设模式并不一定适宜乡村生态建设,何况具有独特性的少数民族乡村?因此探索具有各民族区域特色符号的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模式具有必要性。本论文希望通过揭示其聚落类型生成原理,探讨宝山人居多样良性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是结合自然地理学、建筑学对宝山乡聚落类型要素进行的一次实践研究。通过构成人地关系要素的地质、生态、生计、聚落四方面的研究,力图在总体上将人地要素系统串联起来,真正地理解其发生、发展、变迁的客观规律,从而期望建构一种适合金沙江流域沟壑地带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研究的框架,寻求地域人居的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方向。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主要交代论文写作的背景及研究框架;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以金沙江流经的宝山乡石头城聚落作为切入点,将其聚落影响要素解构为以下五个子要素: a.地质生成:即喀斯特地貌经过内外力作用(挤压、塌陷)形成的高山沟壑地质景观现象; b.生态肌理:即宝山乡流域的生态平面结构,垂直结构形成的不同生态肌理; c.生计方式:即各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d.地缘文化格局下的聚落:即各少数民族垂直分布与水平隔离形成的隔离式的居住类型,居住类型决定了建筑与聚落的基本类型和格局; e.气候特征: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一山分四季”的立全气候,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以上五要素作为对象分析研究构成、演进为当前宝山人地关系格局现象的内外动因,形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3、第三章论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演进作用,各要素两两并置,相互影响形成特殊的宝山乡人地关系现象。用“二元方式”分析法分析人居对各环境要素的适应性生存和发展。 4、在掌握该区域人地关系生成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试图探寻适合该区域少数民族聚落的良性发展的模式,分类分层保护开发地质资源,提出对其生态廊道、生态敏感区、聚落肌理进行修补与丰富,以及发挥各地域的文化控制力的主要作用,引导聚落生长。 自然地理学与建筑学相结合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西南山区聚落发展的地区性与保护性问题。目的是探寻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子下仍然保持各地域人居多样性的一种尝试途径。而所尝试的这种“途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进化。 阿里夫·德里克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可以恢复那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和实践模式,一起来改造我们的世界?”他的观点是“全球化会导致地域文化的回归”1。的确,伴随华夏文明的日益崛起,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域全球化阶段”现象出现,在这样的时代压力和机遇下,其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我们憧憬地域性的建筑与聚落文化现象构筑21世纪多元化世界的最重要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