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歌翻译也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翻译家针对诗歌翻译的困难,提出了许多诗歌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总体来说分为两派:“直译派”和“意译派”。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结构韵律严谨,辞藻华丽,诗中含有丰富的意象和多种修辞手法,形式与主题复杂,给其翻译带来了困难。然而,困难并不能阻挡满腔热情的国内外翻译家们,仅在中国就有多于12位的学者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本。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寻求诗歌翻译中的新方法,将认知概念加入到翻译过程中有助于翻译中心理过程的研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把意义从原文本转移到目的文本,而认知翻译观则将译者的翻译过程看作是一个概念整合过程,并基于弗科尼亚的概念整合理论提出翻译整合网络的动态系统。该网络将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心理空间对应到翻译过程,得出相应的四个空间,包括:源语文本空间(source text space);译者空间(translator’s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目的语文本空间(translation space),即译文的生成空间。目的语文本空间是译文的主要生成空间,是将其它三个空间的映射进行动态整合的空间。本篇论文以弗科尼亚的理论为指导,对屠岸,辜正坤和曹明伦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文译本进行了研究,其中曹明伦译本只作部分参照,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三种整合方式,即:语码转换整合,心理图示构建整合,以及复合整合。最后,论文提出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间没有清晰地界限,若不涉及文化内涵的传递,即不涉及修辞手法的翻译时,译者应以语码转换整合为主,以求忠实于原文;若涉及文化内涵的传递及修辞手法的翻译时,译者则应选择心理图示构建整合与复合整合,以求忠实于原文。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诗歌的翻译则要求以上三种整合的结合。对待诗歌中不同的措辞方式,译者因选择相应的整合类型,以求诗歌翻译中的信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