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食管同位素支架的设计
目的:探讨食管同位素(125I粒子)捆绑支架制作的可行性并进行检测、鉴定。
材料与方法:选用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覆膜食管支架作为食管同位素捆绑支架的载体;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生产的125I放射粒子为同位素源。采用下列四种不同方法将同位素(125I粒子)捆绑到覆膜支架外周:(1)将与支架导程相同的硅胶管穿在支架表面通过穿刺针刺破硅胶管将粒子植入硅胶管内;(2)将PE塑料管用TiNi合金丝线固定在支架表面,塑料管一端制作为锥形防止125I放射粒子脱落,另一端用胶水封堵;(3)采用支架表面“三明治式”膜(硅胶+PVA发泡材料+硅胶),使用时直接将放射粒子植入到“三明治”之中;(4)采用TiNi合金丝制作弹簧软管,并将弹簧软管捆绑在支架表面,弹簧软管的直径略小于125I粒子且两端有丝材阻挡。
结果:采用TiNi合金丝制作弹簧软管,将弹簧软管捆绑在支架表面制成的食管捆绑支架,经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专门机构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顺利通过鉴定。
结论:采用TiNi合金丝制作弹簧软管,将弹簧软管捆绑在支架表面制成的食管捆绑支架,其结构稳定、生物相容性好、同位素(125I放射粒子)固定牢固、同位素(125I放射粒子)对支架膜产生的损伤在安全范围内。
第二部分
食管同位素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索食管同位素内照射支架的安全性。
方法:选择实验用兔36只,分成4组。根据不同的照射剂量将实验组分为3组(单个粒子剂量×2颗粒子):A组22.2 MBq、B组44.4MBq、C组66.6MBq;D组为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术后2周、4周、8周分别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兔3只,处死前行食管造影、CT等检查,观察支架、粒子移位情况;支架标本分别行肉眼、光镜、电镜下观察;观察指标包括食管及其周围肺、支气管、大血管的损伤及程度。
结果:8周时实验组粒子附近食管壁增厚最明显(A组4.2±0.3mm,B组4.3±0.3mm,C组4.5±0.3mm),与对照组(3.1±0.1mm)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食管内径在上述观察期内实验组、对照组都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管腔逐渐变窄,8周时各实验组管腔直径(A组5.7±0.2mm,B组5.6±0.3mm,C组5.6±0.3mm)与对照组(5.6±0.2mm)之间无统计学意义。8周内实验组支架周围的肺、气管、胸主动脉壁与对照组肉眼、光镜所见基本一致。但电镜下上述器官组织超微结构有轻微损伤。
结论:临床常用活度的125I放射粒子对食管周围肺、气管及大血管等正常器官组织造成的损伤是轻微的;125I放射粒子对支架局部引起的增生的食管粘膜无明显的抑制和刺激作用;125I放射粒子长时间植入体内可能对食管平滑肌有刺激增生作用。
第三部分
食管同位素支架临床应用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食管同位素内照射支架、普通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5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分成实验组(A组)27例,采用内照射食管支架植入术;对照组(B组)26例,采用单纯自膨覆膜食管支架植入术。对实验组、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患者吞咽困难缓解情况、生存期等作对照研究。
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所有病例支架植入手术都获得成功。实验组术后全身ECT显像未发现γ射线泄漏。支架摄片未发现放射粒子脱落。食管病灶定期CT复查显示部分病例病变较术前缩小。5例植入未覆膜内照射支架的病例,其中3例于术后2个月发现接近放射粒子的肿瘤局部发生完全坏死取之以炎性组织增生:支架内腔光整、未见过度生长的肿瘤组织,支架两端尤其上端表现为肉芽组织增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热、胸痛、出血、支架移位、食管气管瘘、再狭窄等)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均明显改善,但术后2个月两组吞咽困难平均指数即有统计学意义(A组1.37±0.56,B组1.8±0.50,p=0.0040)。实验组、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个月、4个月;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3月、3.5月,两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结论:食管内照射支架不仅具有一般支架重塑食管通道的功能,而且具有有效抑制肿瘤组织生长的作用;能较长时间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并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