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苷(baicalin)是由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芩及多种中药制剂如双黄连注射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成分。双黄连粉针自199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院急诊科首批必备中成药以来,目前已成为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但是,其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不良反应报道也日趋增多,报道称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与组分黄芩苷有直接关系。为阐明黄芩苷的致过敏作用机制,在体外制备了黄芩苷全抗原,建立黄芩苷致豚鼠过敏休克模型。通过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PCA)分析豚鼠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规律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19只致敏豚鼠、16例双黄连过敏者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IgG抗体,采用RAST测定16例双黄连过敏者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IgE抗体,分析黄芩苷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在过敏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与结果1.黄芩苷全抗原的制备采用活性酯法合成了黄芩苷全抗原,紫外扫描图谱分析黄芩苷与牛血清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和多聚赖氨酸(PLL)耦联成功,耦联效率分别为9:1、5:1和3:1。2.豚鼠过敏性休克模型的建立黄芩苷-BSA致敏的豚鼠激发后,动物迅速发生呼吸困难、翻滚卧倒、小便失禁直到呼吸停止死亡等休克症状,休克率和死亡率均为90%。组织HE染色显示:黄芩苷致敏组肺血管明显扩张,有淤血,肺泡壁增厚,而正常对照组肺组织正常,壁较薄,无血管炎等病理变化;致敏组肝组织水肿更为明显,并伴有炎症细胞和血管瘀血,显示典型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特征。3.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采用PCA测定六只致敏豚鼠血清抗体产生的规律性,豚鼠第一次致敏后19天开始检测出抗体,第31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用加热灭活后的血清致敏3h后激发PCA反应阳性,72h后激发PCA反应阴性,而同时注入体内的非灭活血清72h后激发PCA反应阳性,说明致敏豚鼠体内同时存在IgE和IgG型特异性抗体。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IgE和IgG两抗体之间无相关性。采用ELISA检测19只致敏豚鼠和60例正常健康豚鼠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IgG抗体,其阳性率为84%,相关性分析,致敏豚鼠黄芩苷特异性IgG水平与PCA所测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之间有相关性(P<0.05)。4.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离体回肠收缩实验致敏血清原液处理组经抗原攻击后,有大量肥大细胞膜不完整,颗粒脱出胞外,脱颗粒率为(72.63±11.45)%,阴性对照组脱颗粒率为(26.75±6.88)%,见表9。经配对样本t检验,模型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血清原液处理组阳性率(68.75±10.99)%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黄芩苷-BSA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经黄芩苷-HSA激发后收缩明显,组胺释放量大约为8μg,阴性对照组经黄芩苷-HSA激发后,离体回肠收缩不明显。5.双黄连过敏者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采用ELISA和RAST分别检测16例双黄连过敏者和60例正常人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IgE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和37.5%,经Independent-Sample t检验,过敏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过敏者血清中两种特异性抗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其抗体水平与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长短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采用活性酯法成功合成了黄芩苷全抗原。2.成功建立了黄芩苷致豚鼠过敏休克模型。3.黄芩苷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离体回肠收缩均与过敏介质的释放有关。4.黄芩苷所致豚鼠及人体过敏反应与其特异性IgG、IgE抗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