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以往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90后大学生这一主体,调查90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现状与特点,并且探讨共情训练对当代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调查和干预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意见。方法研究一:通过对383名大学生发放中文版人际指针量表(IRI-C),通过该问卷调查90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现状与特点,并就调查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研究二:根据中文版人际指针量表(IRI-C)的得分,筛选出得分低于2分的50位学生,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控制组,每组25人。对实验组25人进行共情能力的干预实验,研究共情能力的干预实验能否在短期内提高被试的共情能力。结论研究一:大学生共情能力总体水平较好,并且在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三个维度上共情状态表现较好,尤其是在共情关注这个维度上共情状态更加积极。大学生共情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女大学生在共情能力上高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在共情关注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共情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三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在共情总体能力和四个维度上得分都高于独生子女。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因素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一和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在存在情总体,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和大三、大四两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四个年级的共情能力均分是从大一到大四呈下降趋势。在生源地这个因素上,城市学生,县城学生,村镇学生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和个体忧伤三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四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二:大学生共情能力通过干预实验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和后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经过共情训练其和未经共情训练的控制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共情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