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伴H型高血压(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type hypertension)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构成特征,及H型高血压对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随访卒中后不同时期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探讨H型高血压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72例。根据患者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其分为四组:无高血压无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n=64)、单纯高血压组(B组,n=127)、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组(C组,n=54)、有高血压且有高同型半胱氨酸(即H型高血压)组(D组,n=127)。评估患者入院及病程2周时的NIHSS评分,以及卒中后3个月、1年时m RS评分。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卒中后3个月、1年时的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为卒中复发,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比较四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析伴H型高血压的脑卒中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对3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其中居前四位的高危因素为高血压(68.3%)、年龄≥60岁(65.3%)、男性(64.5%)、高同型半胱氨酸(48.7%)。2.危险因素构成特征比较单因素分析发现四组患者危险因素构成特征不同。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血糖、尿酸、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与A组相比,在年龄、入院收缩压、尿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心脏病史、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相比,在年龄、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尿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转归分别对四组卒中患者入院(病程1周内)及病程2周时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与A组相比,D组(H型高血压组)入院NIHS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伴H型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3个月、1年时的m RS评分比较,发现与A组相比,D组(H型高血压组)在卒中后3个月、1年时的m R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脑卒中患者卒中后3个月、1年时遗留严重神经功能残疾。4.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定期随访,发现372例卒中患者卒中后3个月、1年时的总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1%(32/372)、14.24%(53/372),其中卒中复发率分别为5.11%(19/372)、8.87%(33/37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81%(3/372)、2.15%(8/372);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9%(10/372)、3.22%(12/372)。分组统计发现D组3个月时的总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60%(16/127);卒中复发率为6.30%(8/127);相应地,1年时的总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2.83%(29/127);卒中复发率为13.39%(17/127)。提示D组(H型高血压组)患者3个月、1年时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最高。5.终点事件的风险依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绘制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发现D组(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生存率最低,其次依次为C组、B组、A组。采用COX回归对37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时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年龄、入院收缩压、心脏病史、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血糖、心脏病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H型高血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相关。2.H型高血压增加了卒中后死亡风险,及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H型高血压、年龄、入院收缩压、心脏病史、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