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第一章主要依循"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哲学圆圈,阐述了黑格尔"理性的人"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以及马克思对这两个"人"的批判,指出两者都是"抽象的个人".但他们的"抽象的个人"正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前提之一.该文第二章通过追述马克思的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分析了"现实的个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了它在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中必然被异化的处境.该文第三章首先阐释了"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中的异化处境,并与海德格尔"此在"的"沉沦"状态作了粗略比较.两者尽管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哲学路向,但却不约而同地对西方形而上学发难,揭示出形而上学对存在本身的遗忘,为"存在"去蔽是他们共同的哲学使命.该文的最后提纲挈领地概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生存论路向,但基于该文作者自身理论的不足,尚未得到完全的把握和充分的展开.这是该文未尽的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