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病,15%-20%的患者经过常规处理后仍会有各种不同的遗留症状。难治性而瘫就是指而瘫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留下了如眼睑下垂、面肌痉挛、口角歪斜等后遗症,亦称之为顽固性面瘫、重症面瘫。这些后遗症会给患者生理功能、个性外貌特征和社交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仍应积极干预。[研究目的]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课题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经验,运用针刺结合隔姜灸方法治疗难治性而瘫,总结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鉴于针灸“简验廉效”以及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以期在基层以及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施行。[研究方法]病例来源: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来自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实验设计方法:62例患者病程全部为发病三个月以上,CHISS软件中心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针刺配合隔姜灸组)和对照组(针刺组)。1治疗组(针刺配合隔姜灸组)①取穴及配穴:牵正、太阳、迎香、地仓、颊车、阳白、鱼腰、四白、下关、颧髎、合谷。以上除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其中采用透刺法有阳白透鱼腰、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临证加减:不能皱眉者加攒竹;鼻唇沟平坦者加上迎香;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恶风寒者配风池。②基础操作:选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0.25×25mm,牵正、下关、合谷均为垂直进针,阳白穴用提捏进针法透刺到鱼腰穴,迎香朝地仓方向斜刺,地仓朝颊车方向斜刺。针睛明穴时,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框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水沟穴朝巨髎穴方向直刺;针风池穴时,针尖朝鼻尖方向斜刺,每穴(除睛明外)进针后提插捻转手法直到得气,印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③隔姜灸治疗:施灸时留针。取新鲜生姜(老姜最好)切成直径3cm,厚0.2cm的薄片,用毫针或牙签刺几个小孔,贴于留针针上的穴位处(如:阳白透鱼腰,姜片贴放在阳白穴位上),将艾绒捏成蚕豆大小的圆锥型艾炷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当温热到达姜片,患者感到热时夹起。再重新灸下一壮,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且医者应常掀起姜片查看,以防因病患者感觉迟钝造成起泡。如因施灸时间较长使姜片变干时,可更换另一新鲜姜片。般每次施灸3个穴位,每穴各3壮。2对照组(针刺组)①取穴及配穴:同治疗组;②基础操作:同治疗组。3治疗疗程隔天治疗一次,周日休息,2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研究结果]1.两组不同时段前后各评价方法疗效的比较对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面神经功能计分证候分级、H-B分级的改善,两组疗程结束后、四周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较,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结束后、四周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2.两组间不同时段疗效的比较2.1治疗结束后对面神经功能计分总分、面神经功能计分证候分级、H-B分级的改善,两组相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2.2四周随访时对而神经功能计分总分、而神经功能计分证候分级、H-B分级的改善,两组相比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四周随访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综合疗效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结束后、四周随访时,治疗组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综合疗效(参照图1、图2、图3)。[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针刺与针刺配合隔姜灸两种治疗手段均能够有效地治疗难治性面瘫。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此外,我们还认为,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即综合疗法对于提高难治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