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表现为疼痛剧烈,双侧反复发作,搏动明显,常以偏侧头部为主[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2]。而目前国内外对偏头痛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研究,成像是把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同时无辐射等副作用[3]。基于fMRI的偏头痛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通常采用静息态模式和任务态模式两种研究方法,静息态fMRI因其实验程序简单、无创和介入条件单一等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4]。倪进军[5]等对300例偏头痛病人的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发作期偏头痛的症状特点多为瘀血内停。曹瑾[6]等对303例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分规律进行研究中血瘀证例数最多。通过检索文献表明目前暂无活血化瘀法相关偏头痛的功能影像研究。有研究表明经过针灸[7]、耳穴[8]治疗后,偏头痛患者异常脑功能有所改善。本研究将评估从活血化瘀法论治偏头痛临床疗效,同时应用静息态fMRI技术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瘀血阻络型)患者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瘀血阻络证候的临床疗效及脑功能磁共振表现特点,为活血化瘀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偏头痛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收集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头痛专科门诊的符合入选标准无先兆偏头痛(瘀血阻络型)患者及同期健康对照。均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治疗,使用中药颗粒剂(自拟方川芎、元胡等),给药方案口服,疗程2-4周。基础治疗:根据病情使用盐酸氟桂利嗪或者针灸治疗、耳穴治疗。并收集和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头痛日记、VAS、MSQ、SAS、SDS和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结果(包括服药前后)。采用脑功能磁共振分析方法(局部一致性方法、低频振荡振幅),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瘀血阻络型)与健康对照的脑功能磁共振差异。同时观察服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疗效及脑功能磁共振前后差异。结果:1.治疗后偏头痛患者VAS均值评分,VAS最大值评分、每月头痛持续时间、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健康组相比,与健康组相比,无先兆偏头痛组患者左侧颞上回、左侧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右侧顶上回、左侧颞极、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楔前叶的ALFF值增高(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62)。无先兆偏头痛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眶内额上回的ALFF值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62)。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左侧前扣带回、左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舌回、左侧顶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中回的ALFF值增高(GRF校正,体素水平P<0.05,簇水平P<0.05,329)。治疗后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下回的ALFF值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5,簇水平 P<0.05,329)。4.与健康组相比,无先兆偏头痛组(瘀血阻络)患者右侧梭状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均高于健康组(FDR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84)。无先兆偏头痛组(瘀血阻络)患者左侧梭状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尾状核ReHo值、右侧丘脑均低于健康组(FDR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84)。5.治疗后右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上回ReHo值均低于健康组(FDR校正,体素水平P<0.05,簇水平P<0.05,809),治疗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尾状核ReHo值均高于健康组(FDR校正,体素水平P<0.05,簇水平P<0.05,809)。结论:1.中医药活血化瘀法论治偏头痛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偏头痛的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时间,而且能够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2.默认网络(楔前叶、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内侧颞叶)可能是无先兆偏头痛(瘀血阻络证)脑功能损害的重要脑功能网络。3.右侧颞叶、尾状核、前扣带回可能是活血化瘀疗法达到治疗效果重要脑功能区域。活血化瘀法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可能通过调整默认网络(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内侧颞叶)达到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