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属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该虫主要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川等省,是我国樟树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上世纪60年代对樟叶蜂的首次报道之后,众多学者相继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该虫具有寿命短、产卵量大以及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当前的研究已经证实,樟叶蜂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存在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并存的现象,并且明显具有以老熟幼虫滞育的特性。然而,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等基础生物学特性,该虫的孤雌生殖现象以及该虫的滞育特性尚未有相关的报道。本论文以该樟叶蜂为研究材料,主要开展了樟叶蜂的生长发育和滞育的相关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温度对樟叶蜂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19,22,25,28和30℃5个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樟叶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温度对樟叶蜂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的影响,对温度与各虫态发育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1)在19~30℃范围内,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下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34.62 d,而30℃下仅需18.97 d。2)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更符合二项式回归模型。3)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26,3.22,7.66,8.2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65.58,204.15,121.94,65.01和460.29 d·℃。4)各虫态的累积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雌雄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产卵量以22~25℃条件下最高,表明高温和低温均抑制樟叶蜂产卵。这些结果说明了温度是影响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因素,22~25℃是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而发育起点温度以及有效积温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好为有效开展樟叶蜂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2、樟叶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方式下雌虫生殖适合度及子代生活史特征的比较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樟叶蜂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在亲代生殖适合度(雌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和子代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死亡率、子代性比和产卵量等)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孤雌生殖的樟叶蜂雌虫寿命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雌虫寿命,而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2)子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以及子代单雌产卵量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但子代成虫性比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孤雌生殖大多产雄性子代,而两性生殖大多产雌性子代。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樟叶蜂的孤雌生殖延长了亲代雌虫的寿命,且为产雄孤雌生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的孤雌生殖不但具有自身建群的能力,同时在种群繁衍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雄虫以弥补两性生殖后代雄性个体的不足。3、不同因素对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选取具有滞育特性的樟叶蜂作为实验材料,以光周期、温度、世代和生殖方式为影响因子,研究了这四个因子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樟叶蜂表现为明显的长日照反应型,临界暗长为10 h15min,光周期感应敏感龄期为二龄幼虫期。2)在20、22、25℃恒温条件下,樟叶蜂的滞育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升高到28℃时,滞育率又开始上升,但在较长的暗长条件下的滞育率较低于25℃。3)不同世代之间的滞育率差异明显,其中第一代滞育率大多数低于50%,而第二代滞育率均高于80%,自然条件下甚至全部滞育。4)整体上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繁殖的后代,诱导的滞育率没有明显的差异。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对樟叶蜂滞育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是世代>温度>光周期>生殖方式,表明世代是该虫滞育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为温度与光周期,生殖方式对樟叶蜂滞育的作用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