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古以来,中国灾害频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学者因此而称中国为“饥荒的国度”。本文以灾害为切入点,以“灾害与社会”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阶段——两汉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从诸多方面对“灾害与社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 导论。从宏观的方面论述灾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说明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灾害与社会”这一主题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并对两汉灾害与社会的研究情况、本文的思路等问题略加说明。 第一章对两汉旱、水、地震、虫灾、疾疫和雪、霜、冻、风、雹等灾害进行具体研究,主要从时、空等方面探索众灾发生的概况,力求寻找各灾发生的规律;同时,本部分又是以后几章对“灾害与社会”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的基础和背景。 第二章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从自然和社会两大方面探析两汉灾害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季风与环流、变动不居的气候、天文异常等是引起两汉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而两汉时不当的生产开发活动、生活的浮侈和战争等对生态的破坏,是该期灾害发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因子。鉴于气候是影响古代灾害发生的要因,本章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学术界两汉气候史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两汉时期的气候状况进行了重点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本文认为,两汉时气候的冷暖变迁,似乎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言西汉暖而东汉冷的状况,而是西汉略为寒冷而东汉稍暖,且冷暖经常波动;干湿也是变动不定,变动无常。 第三章为两汉灾害思想研究。笔者认为,灾、异在两汉时具有一定的区别,本章对之稍加辨析,并以此为基础,将两汉灾害思想分为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即灾害的阴阳五行说、灾害的天谴说、灾害的天体运行式解释和灾害的天道自然式的解释。本文在对这些灾害思想进行归纳的同时,根据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分别对之予以相应的评说。 第四、五、六章分别对灾害与两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问题加以探讨。 由于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和灾害思想的作用,两汉政治生活中留有十分显著的灾害印记,两汉时期的许多诏令、国家政策和措施,如皇帝下诏谴己责臣、人事任免等等,大多是在灾害或灾异屡发的时代背景下制订和颁发的,并围绕灾害、灾异而付诸实施的。——因此笔者认为: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看,两汉君主专制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本质就是灾害政治。 灾害与两汉经济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灾害对两汉经济的影响、两汉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等三大方面来展开研究的。灾害对两汉经济的影响,总的说来是消极的。这种消极。作用可通过以下三点来说明:第一,灾害对两汉小农经济的打击;第二,灾害对两汉国家财政经济的制约,是影响两汉经济发展波动的要因;第三,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 本文对两汉时荒政思想的系统研究,主要是从积贮备荒、重农、仓储、赈济等四个 ~。方面来进行的,并对其特点、作用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有所概括,这在两汉历史的研究上尚属首次。 由于灾害多发,荒政实践因此而成为两汉经济活动中的一件要事,加之以诸如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两汉荒政实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本文对这些皆有详尽的探讨和分析。 灾害与两汉文化的关系,可以两点来概括之:一是文化事象对两汉灾害的反映,如两汉文献对历史灾害的记载等;二是灾害对文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事象都留有灾害的印记,或者说某些文化事象的出现就是灾害的产物,如两汉祈雨礼俗等。本文重点以两汉灾异五家说、灾害与两汉文献、揖灾礼仪(以祈雨礼俗为解剖点)等三大文化事象来折射灾害与两汉文化问的关系: 首先,两汉时期是经学极盛的时代,在经学的影响和作用下,两汉时说灾论异者无不援用经学典籍。由于说者所据经学元典的有异,由此形成了两汉灾异学说的多元性。”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将两汉时的灾异学说分为五家,即(春秋》家、《尚书》家、《易》家、《诗》家和《礼记》家等,并对五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相关思想及其特点等略加概括。 其次,从灾害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全面地考察了两《汉书》“五行志”在历史灾害研究方面的巨大价值。二 最后,对灾害与两汉文化的副产品——洱灾礼仪(以祈雨礼俗为例)的关系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