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翻译活动,对于中国的语言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这样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鲁迅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三个不同角度对鲁迅的翻译活动进行分析:在本文的介绍部分,作者对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做了介绍,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家鲁迅的前期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以晚清、民国初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现实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进行了探析。第一章,鲁迅与科学翻译。通过研究鲁迅翻译的科学作品文本,考察了鲁迅科学翻译的母题,即:通过翻译那些富于想象力和富于冒险精神的西方科幻小说,以“尚武之精神”和“希望之进化”启迪群智,鼓舞民众,培养国人的科学精神,促使国人的崛起,从而达到挽救濒危中国之目的。其次,对鲁迅在科学翻译中采用的意译、编译、改写等方法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探讨。第二章,鲁迅与童话翻译。为了促进我国当时儿童文学事业的快速发展,鲁迅总是有意选择那些思想性较强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翻译对象。鲁迅为孩子们翻译作品时,十分注意广泛性和多样性的问题,仅以体裁上说,就有童话、童话剧、科幻小说、儿童小说等。本章致力于研究鲁迅童话翻译的类别和中心思想、鲁迅进行童话翻译的目的、他的童话翻译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以及他采取的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第三章,鲁迅与弱势文学翻译。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问世,标志着东欧、北欧、俄国等弱势文学已经占据了鲁迅整个翻译思想的中心。鲁迅偏重于两方面的翻译:弱国或弱势文学以及关于弱国或弱势群体的文学。本章对他从事弱势文学翻译的目的、缘由、他翻译的弱势文学作品的母题以及翻译中所采用的直译法甚至硬译法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对鲁迅翻译实践三个层面的研究,笔者对他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他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常常是互相矛盾或不同步的。他崇尚直译,但在科学翻译中,却大量使用意译;在东欧、北欧、俄国、日本等弱势文学的翻译中,他崇尚硬译,但真正硬译的作品却往往销量极少。然而,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对他作为翻译家的价值的肯定。相反,他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的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矛盾性,恰恰是人们对他兴趣盎然的原因之一,这也正是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