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辨证结合辨病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一种)的临床观察,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随机分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每日观察患儿症、舌、指纹变化,辨证分析,治疗组在疾病不同阶段辨证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茵栀黄口服液,通过两组疗效、并发症、副作用对比进行分析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医证型变化规律。
结果:“胎疸”、“胎黄”作为黄疸中一型。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二》认为,胎黄系孕母脏有湿热,郁蒸传于胎儿。导致胎儿的肝胆疏泄功能受到阻滞。胆汁排泄失之常道,胆汁瘀阻外溢,浸淫胎儿脏腑周身。而致小儿生后面目肌肤皆黄如金色,身体壮热,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如栀汁。故治则以清热利湿为主。湿热下泄,则肝胆经络通利,胆汁疏泄顺畅,黄疸循常道排出。虽然黄疸的阴阳分证而治的理论早已形成,但胎黄的分症在医古籍中鲜见记载。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基于黄疸的理论基础,胎黄方进行系统分型。比较公认的分型为:1)湿热郁蒸;2)寒湿阻滞;3)气滞瘀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也属于胎黄范畴中。本研究经临床观察结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病因,观察59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另外,59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起病为湿热郁蒸,表现为:精神反应可,哭声响亮,目身色黄鲜明,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浓滞增粗。偶有呕吐黄色、黄绿色胃内容物。大便色绿,小便深黄。59例中有34例在2-3天左右转为脾虚不运。表现为:面色淡黄,舌淡苔白,指纹淡白,脉缓或弱,受纳乳汁呆滞,食欲不振,腹胀呕吐、纳少纳呆,便溏不爽。另有25例转为偏气虚血虚型,表现为肌肤不荣,色淡白,面色淡黄发白,唇甲淡红,舌质淡白,苔薄白,指纹淡白纤细,脉细无力,食欲不振,食乳易吐,血红蛋白小于145g/L。病例随机对照研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早期选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根据患儿证型变化,治疗分别偏重补脾益气、益气补血或行气利水,温补肾阳。治疗组在光疗时长、黄疸消退时间、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上与对照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纳差、呕吐、腹泻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变早期属胎黄湿热郁蒸型。之后因其先天禀赋不同,受孕母体质、生产因素及喂养因素影响,脏腑受湿热郁蒸后,发生变化。症候偏重不同,细分三类:偏脾虚不运者;偏血虚者;偏肾阳虚者。三型可相互转换,亦可独立存在。危重者出生即可表现为心肾阳虚,之后方有湿困脾阳,胆汁疏泄受阻,溢于肌肤,至皮肤黄染。治疗注意动静统一,辨病辨证,分证而治,更利于病情恢复,尤其在伴发症状的缓解上更有优势。
方法:选取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随机分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每日观察患儿症、舌、指纹变化,辨证分析,治疗组在疾病不同阶段辨证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茵栀黄口服液,通过两组疗效、并发症、副作用对比进行分析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医证型变化规律。
结果:“胎疸”、“胎黄”作为黄疸中一型。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二》认为,胎黄系孕母脏有湿热,郁蒸传于胎儿。导致胎儿的肝胆疏泄功能受到阻滞。胆汁排泄失之常道,胆汁瘀阻外溢,浸淫胎儿脏腑周身。而致小儿生后面目肌肤皆黄如金色,身体壮热,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如栀汁。故治则以清热利湿为主。湿热下泄,则肝胆经络通利,胆汁疏泄顺畅,黄疸循常道排出。虽然黄疸的阴阳分证而治的理论早已形成,但胎黄的分症在医古籍中鲜见记载。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基于黄疸的理论基础,胎黄方进行系统分型。比较公认的分型为:1)湿热郁蒸;2)寒湿阻滞;3)气滞瘀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也属于胎黄范畴中。本研究经临床观察结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病因,观察59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另外,59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起病为湿热郁蒸,表现为:精神反应可,哭声响亮,目身色黄鲜明,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浓滞增粗。偶有呕吐黄色、黄绿色胃内容物。大便色绿,小便深黄。59例中有34例在2-3天左右转为脾虚不运。表现为:面色淡黄,舌淡苔白,指纹淡白,脉缓或弱,受纳乳汁呆滞,食欲不振,腹胀呕吐、纳少纳呆,便溏不爽。另有25例转为偏气虚血虚型,表现为肌肤不荣,色淡白,面色淡黄发白,唇甲淡红,舌质淡白,苔薄白,指纹淡白纤细,脉细无力,食欲不振,食乳易吐,血红蛋白小于145g/L。病例随机对照研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早期选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根据患儿证型变化,治疗分别偏重补脾益气、益气补血或行气利水,温补肾阳。治疗组在光疗时长、黄疸消退时间、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上与对照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纳差、呕吐、腹泻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变早期属胎黄湿热郁蒸型。之后因其先天禀赋不同,受孕母体质、生产因素及喂养因素影响,脏腑受湿热郁蒸后,发生变化。症候偏重不同,细分三类:偏脾虚不运者;偏血虚者;偏肾阳虚者。三型可相互转换,亦可独立存在。危重者出生即可表现为心肾阳虚,之后方有湿困脾阳,胆汁疏泄受阻,溢于肌肤,至皮肤黄染。治疗注意动静统一,辨病辨证,分证而治,更利于病情恢复,尤其在伴发症状的缓解上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