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对心肺运动试验整体功能评估的影响目的: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的质量控制是其在临床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我们发现临床CPET操作过程中对于功率递增速率的选择较为随意,有时会选择比较低或比较高的功率递增速率方案,使得受试者较早或较晚完成功率递增速率过程。临床操作人员会选择特定的呼吸交换率数值(respiratory exchange rate,RER)作为判断CPET为极限运动、停止CPET或者保证受试者安全的指标。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方案相比,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功率递增速率方案是否会影响CPET结果,特定RER数值作为判断CPET达到极限运动、停止CPET或保证受试者安全的标准是否合适目前缺少相关的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从CPET的质量控制出发,观察与健康人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CPET相比,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对CPET结果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完成的症状限制性极限CPET的峰值RER值是否相同,判断以特定RER数值作为评定CPET为极限运动、停止CPET和保证受试者安全的标准是否合适。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及比较低和比较高三种不同功率递增速率的症状限制性极限CPET,功率递增速率分别是30及10、和60W/min。按标准方法比较CPET结果:峰值摄氧量、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峰值负荷功率、峰值呼吸交换率、峰值呼吸频率、峰值潮气量、峰值分钟通气量、峰值心率、峰值血压、运动持续时间、单位功率摄氧量及通气有效性等相关指标。对三组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各个指标的差异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比较,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的峰值功率分别显著地降低和升高(167.3±30.2比139.0±25.6比198.5±36.8)W/min,(均P<0.001);运动时间显著延长和缩短(353.5±57.1比849.0±153.1比214.0±36.6)s,(均P<0.001);峰值RER显著降低和升高(1.32±0.07比1.22±0.05比1.39±0.09),(均P<0.001~P<0.01);单位功率摄氧量显著升高和降低(8.7±0.6比10.3±0.7比7.2±0.7)ml/min/W,(均P<0.001);摄氧效率峰值平台明显降低(43.7±7.0比42.0±6.0比41.3±4.2),(均P<0.05)。结论: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功率递增速率CPET明显改变了峰值运动功率、峰值RER、运动持续时间和单位功率摄氧量,降低了运动过程中的通气效率。CPET规范化操作要选择个体化适合受试者的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方案,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更加客观可靠,更能真实反应受试者的功能状态。而且也不能以某一固定的RER值作为判断受试者达到极限运动、停止CPET或保证受试者安全的标准。第二部分个体化运动治疗对慢性疾病患者脉搏波波形的影响目的:脉搏波波形中蕴藏着丰富的心血管生理、病理信息。本文观察、研究了静息时慢病患者脉搏波波形与正常人波形的差异,以及个体化运动后慢病患者脉搏波波形的变化。探讨了个体化运动治疗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脉搏波波形的影响,拟从脉搏波波形变化的角度找寻个体化运动有效治疗慢病的波形证据。方法:选取经我们团队管理的慢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主)16例和无任何疾病诊断的正常人16例,进行CPET。CPET后一周内采用功率踏车完成30min运动强度为△50%功率的个体化运动。分别动态测试并记录患者组和正常组运动前和运动后不同时间点各50s脉搏波波形数据。定性及定量分析患者组运动前脉搏波波形特点,以及运动后10min、20min、30min各时间点50s脉搏波波形发生的改变。结果:(1)运动前患者组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占比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低(28.6%比94.5%)(P<0.001);患者组主波幅值(YP1)、重搏波波峰点幅值(YP2)、重搏波波峰波谷两点间斜率(S2)、重搏波幅度(YP2-YPL)、重搏波波峰波谷两点时间差值(△TP2)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重搏波波谷相对主波幅值(YPL/YP1)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2)运动后10(65.7%比28.6%)、20(77.1%比28.6%)、30(73.7%比28.6%)min患者组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占比与运动前相比明显升高(均P<0.001)。(3)患者组运动后不同时刻脉搏波起始点幅值(YB1)与运动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主波幅值(YP1)与运动前相比均明显上升(均P<0.05);正常组运动后不同时刻脉搏波起始点幅值(YB1)与运动前相比均上升,主波幅值(YP1)与运动前相比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患者组和正常组运动后不同时刻重搏波波谷幅值(YPL)、重搏波波峰幅值(YP2)与运动前相比明显降低(均P<0.05);重搏波波峰波谷两点间斜率(S2)、重搏波幅度(YP2-YPL)、重搏波波峰波谷两点时间差值(△TP2)与运动前相比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在连续动态脉搏波记录下,(1)运动前慢病患者组的脉搏波波形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患者组主波波峰降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占比低,重搏波幅度降低,△TP2短等,可作为反应慢病患者心血管功能不佳的波形证据。(2)个体化运动后患者组的脉搏波波形发生显著变化,并能维持一定时间。主要表现为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占比升高、重搏波位置下降、重搏波幅度变大、△TP2变长等。运动后患者组的重搏波波形趋向于正常人的波形表现,提示重搏波波形变化可作为个体化运动有效治疗慢病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