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种语言就等于学习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谚语又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该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语言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中日两国的语言的交流、汉字的传播的不断发展,在江户时代,日语中出现了一些来自于汉诗或者典故的谚语。单从目前国内外谚语的对照比较研究的文章来看,日语和汉语有相近的习俗和文化,有些日语谚语和汉语异曲同工,但有些则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含义。而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是其他概念或事物认知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人类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感知的是自身的运动和周围的空间环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空间概念,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这就是用来表示空间、处所以及事物相对应位置的方位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方位词“上”、“下”被广泛运用,比如:“墙上有幅画”、“树下有只猫”等。但因为用法简单,一直得不到研究者的重视。除此之外,日语中来自西洋或日本本土的谚语也有很多,那么同为谚语,日汉谚语又有哪些异同点呢,本篇论文就从谚语“上”、“下”表达这个小方面来进行日中对照探讨研究。本文日语谚语以日本现在最具有权威性的『俗信故事ことゎざ大辞典』(小学馆,1982)为资料,从中选出了部分包含“上”、“下”的谚语,从它们的语法、语义、来源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中方位词“上、下”既可以单独使用(指单独充当句子或句法成分),也可以粘着使用(指和其他词构成方位短语后充当句子或句法成分)。作为方位词的“上”的“主要语法功能是附着在其他词的后面构成方位短捂”,上古汉语里,方位短捂的结构方式有“名词+方位词”、“名词+之+方位词”、“方位词+名词”等三种,发展到现代汉语时,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捂+单纯合成方位词”的结构方式,而这种语序更“符合人认知空间的顺序”,处于近代汉语时期的方位词“上”所构成的方位短语“名词+上”已经占有明显的优势,即方位词“上”的独立性渐弱,而粘着性更强了。从语法角度来说,日语是典型的黏着语,日语中的名词、代词、数词等无活用变化,一般说来不能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只有在其后黏附虚词,才能入句。那我们在研究“上、下”的时候也必须通过其后面的虚词来分析“上、下”在句子中的作用。根据后面的助词的不同,“上、下”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也就不一样。从语义的角度来看,汉语的“上”、“下”跟日文的“上”、“下”的意思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在汉语中,“上”、“下”在表示最基本的含义,也就是表示方位的时候,比日文中的“上”、“下”所表示的含义更广。此外,“上”、“下”虽然是一对反义词,但是,从两者的数量上来看,“上”比“下”占优势,也就是说,两者具有不对称性。造成日语和汉语“上”、“下”读音、语义、语法有异同点的最主要原因还得归结到汉字的起源上来。汉字起源于中国,是表意文字,而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有自己的假名,日本的假名属于表音文字。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汉字逐渐传入日本,日本人根据意思的推断,将汉字标注了带有日本特色的读音,这也就是日语中汉字的读音为什么比汉语中汉字的读音多的原因。古代中国在造字的时候有六种造字法,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本稿所要研究的“上”、“下”的造字法属于指事,指事也就是指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来表示某个字。最原始的甲骨文“上”是有两条弧线组成的,下面一条弧线代表地面,上面一条短的弧线代表在地面之上,后来金文中将下面一条弧线拉直,再后来的小篆将上进行了美化。所以,“上”最原始的含义就是表示方位的。“下”表示的方位跟“上”相反。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跟语言表达的不同,“上”和“下”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延伸含义,比如:地位的高低、时间或次序的前后,品质的高低等。笔者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希望能对“上”、“下”的研究尽到绵薄之力,引起研究者和学者的重视,使大家对日中语法研究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