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自立意识就是中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心理活动,是对自立这种个体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觉悟。从中学生涉及的个体活动领域可以把中学生的自立意识划分为行为自立意识、心理自立意识、经济自立意识、社会自立意识。从自立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个体一生。中学生自立意识主要包括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五个特点。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独立愿望强烈。他们要求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并且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可以说,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即将走向自立生活道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忽视对中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学生就会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等保护伞过分依赖,导致缺乏自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形成人格缺陷,有的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中学生自立意识严重缺乏,很多学生不会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差;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灵活性差,缺乏大胆提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与社会接触不够,实践不足,社会经验严重欠缺等。中学生自立意识缺乏不仅有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的影响,当然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不仅影响着中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树立中学生自立意识刻不容缓。对学校来讲,加强对中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来讲,培养自立自强型人才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家庭来讲,孩子能够自立成才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对中学生自身来讲,培养自立意识有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对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要从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入手,充分发挥目标激励法、自我教育法、行为强化法的教育作用;运用学校指导家庭同步教育的方法,培养民主的家庭氛围,尊重学生,避免“专制”或“包办”现象;在学校中充分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多做自强自立事迹的舆论宣传,并为中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强化其自立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立意识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把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中学生个人在思想上也要多做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严格自律,发现并改进自身缺点。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在对中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上都应该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活动带动教育,把中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灌输到日常生活当中,充分调动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