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缺失,农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乡统筹目标的提出要求政府必须更多地承担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本文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产品属性出发,以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利益集团等公共财政相关理论为依据,界定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保障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揭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供需均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建立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的理论框架;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我国财政支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历程及特征;运用回归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工具实证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的数量特征及对农民健康投入的影响;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剖析我国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问题;针对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政府职能的缺位、财政体制的变革、宏观制度环境约束等多方面原因,围绕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多元化、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提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及解除制度环境约束等措施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属性是公共财政支持的理论依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供需均衡分析表明: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供给诱导需求的存在及农村医疗服务本身的公共产品特点,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失灵,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低下,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在干预过程中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特出表现在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政策制定的偏差、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干预不够,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提供不足,效率低下。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消除政府失灵,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效率。2.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制度变迁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的变迁同步,政府始终充当着主要制度的供给者,主导着制度变迁的步骤和节拍。政府的意愿和能力始终影响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速度和方向。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确保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集中有限的财力,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则,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系统,同时政治上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政治动员力,使合作医疗获得高度的外部环境支持。经济转轨时期“财政包干制”、“分税制”的改革,重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农村医疗卫生的支出责任下压至基层政府。基层财政的困难导致对农村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足,农村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