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环境保护。近年来,政府以及地方相关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得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性贫困成为目前我国贫困的主要特征,连片特困地区的划定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空间贫困理论是继传统贫困(收入贫困)、多维贫困(综合贫困)之后,关于贫困研究的又一次进步与发展。和多维贫困相比,空间贫困扩展了贫困的内涵:前者注重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开展贫困研究,空间贫困则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自然环境对贫困的影响,并将其纳入评估体系中。此外,该理论引入空间概念,强调区域在贫困程度和致贫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推动了贫困的深层次研究,旨在提高地方扶贫的针对性和效率。空间贫困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将区域地理环境要素融合成地理资本体系,研究地理资本的区域分布,通过分析地理资本的缺陷确定空间贫困陷阱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隆德县属于国家划定的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内贫困县之一,该县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制约着该县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脱贫、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抽取典型隆德县样本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隆德县地理资本的分布和空间贫困陷阱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扶贫工作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在地理资本的综合评价方面,隆德县的地理资本禀赋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根据TOPSIS模型的计算结果(注:数值越高,地理资本禀赋越差,贫困发生的机率越大),整体上,河谷川区的地理资本禀赋最优,样本村的TOPSIS数值依次为齐兴村(0.2971),穆沟村(0.2739),竹林村(0.2405);黄土丘陵区次之,其中张程村(0.3629),夏坡村(0.3393),桃联村(0.4196)。此外,六盘山区的地理资本禀赋最差,具体数值分别为0.4572(山河村),0.3901(林沟村)。 (2)障碍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区、黄土丘陵区以及河谷川区在空间贫困陷阱的影响因素方面,既有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3)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经济地理资本方面,在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乡镇道路、和宜于居住、人口集中的行政村、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增强可进入性的基础上,各类型区进行有重点的改造。六盘山区,着重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川区需要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社会地理资本方面,加大对适宜居住、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推进隆德县住房、饮水、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服务的改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在养老、住房、饮水等基本生活方面亟待改善;河谷川区着重推进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 (5)自然地理资本方面,六盘山区着重推进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工程,积极建设生态林,发挥其绿色屏障的作用;建立对滑坡、泥石流的应急机制。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川区方面,在改造农田的同时,重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帮助村民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推动经济、社会以及自然三大系统的协调运作,才能有可能最终摆脱空间贫困陷阱的约束,提高扶贫的可持续性,促进隆德县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