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如果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不能全面发展,整个国家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农村不能实现全面小康,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小康以及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 本研究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三农问题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着重分析研究小康社会建设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问题。文章指出,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就在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十分脆弱的基础产业,农村相对落后,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前提就是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如何让农民得到富裕,让农业稳定发展,让农村实现小康,三农问题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大问题。 第二章指出,三农问题是20世纪中国变迁的主线,如何看到农村和农民问题,关乎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文章概述了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有关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际社会调查活动。文章还分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农民和农村的正确认识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以说明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文章指出,一度对三农及三农与社会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犯了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特别是没有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社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而农村改革的成功,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四章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研究三农问题中的矛盾关系。文章指出,三农问题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巨系统,不应该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割裂开来。在一段时间里以直线思维方式,把三农及相关问题加以行而上学地认识和处理,导致了农业萎缩不前,农民生活贫困,农村贫穷落后。而农村改革后的巨变,正是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发挥广大农民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第五章讨论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历史观——农民的主体作用问题。文章认为,农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针对目前农民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要着力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保护农民的利益,以发挥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六章从制度层面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保护农民利益的制度安排。文章指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民利益,提升农民福利的重要制度性和政策性举措,是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社会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力图较为清晰的说明,三农问题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既要具体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也需要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之进行宏观的分析。只有三农问题得到真正解决,我国的小康社会才能最终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最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