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金犹如企业的血液,融资不畅,资金链断裂,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经营中止,直至破产清算。及时、足额地获取到企业投资所需的低成本资金,提高融资效率,是任何一家企业生存发展都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可采用的主要融资方式为借款融资与发行股份。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企业每年的借款融资总规模一直为社会融资总规模的50%以上,相比于股权融资,银行借款融资具有速度快、手续简单的特点,长期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银行作为资金的出借者,在对企业提供贷款时,为了降低自身贷款回收的风险,必然会利用企业公开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以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风险水平,从而决定其授信水平。然而实践中,由于财务信息其本身的局限性和管理层主观上采取的盈余管理甚或是故意的粉饰伪装,致使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有所降低,这意味着倚重财务信息开展授信决策的传统做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信贷需求。2004年《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明确规定了银行信贷决策在重视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同时关注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细究这些非财务信息的风险提示后,本文发现,这些提示条款与公司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容如出一辙,两者对风险关注点的描述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效果,已经在实践上被我国商业银行广泛关注。2001年美国爆发的安然公司与世通公司的财务欺诈案件,促成了 SOX法案的颁布,加大了公司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承担的责任,中国财政部依此背景,联合其他部委于2008年及时推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提出了按步骤在上市公司中有序推行,并最终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对外披露,其目的之一便是要求管理层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改善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公司与外部投资人(包括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最终实现保护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其有效性的发挥会受到其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研究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必须要结合外部治理环境因素。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制度背景和内部控制实施的制度要求,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内部控制是一项改善企业与债权人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举措;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可以降低企业与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分析认为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便于债权人识别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信贷决策的效率;结合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机理;在对各种外部治理机制治理功能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外部治理的现实状况,选取了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竞争和外部审计监督代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次的外部治理环境,利用2008-2015年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是如何受到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梳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发挥的有效性提供证据支持,另一方面为监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政策和企业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一些经验借鉴。首先,本文采用深圳迪博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将债务融资界定为企业的银行借款,分别从债务规模、债务期限和债务成本这三个维度,实证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实证结论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的治理效率,降低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有助于企业获得了规模更大、期限更长、成本更低的银行信贷资金,但这种治理效应主要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样本中两者间的显著性有所降低,这表明非国有企业因缺乏国有企业产权上的信贷扶持优势,银行授信风险评估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为了更好地考察不同地区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借款融资的治理效应,本文以樊纲教授研发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水平,该指数综合考察了包含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等在内的五个方面,能从宏观层面上代表企业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差异,研究发现,相比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更为明显。该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受到企业产权性质和所处地区宏观环境的影响,内部控制质量与产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替代作用。其次,本文在行业层面上,分别从市场竞争强度、产品竞争优势这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当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竞争强度越高时,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会促使和激发企业努力提升自身内部控制的质量,从而帮助公司获取更多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由于不具备类似国有企业天然的政治关联和关系资源,内部控制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更为显著;当公司在行业市场中处于较差的竞争地位时,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公司获取较多的贷款融资,其贷款期限更长,贷款成本更低。最后,在微观层面上,本文考察外部审计监督,如何影响了内部控制与债务融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基于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当企业由“非十大”进行审计时,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有利于获取较多的债务融资、贷款期限越长和贷款成本越低;相对于标准审计意见,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的关系更显著;当外部审计师发生变更时,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债务融资越多、长期贷款越多和贷款成本越低。这些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部审计与公司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外部审计师的声誉、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师变更都会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治理有效性。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风险管理要求,考察了不同的外部治理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已有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拓展了宏观环境与企业微观行为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出台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规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提高银行信贷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