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回应理论框架下的《狂人日记》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jie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然而人们对反语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反语运用的实际情况.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比之对隐喻的研究,人们对反语的研究很少.事实上,反语与隐喻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反语同样构成了人类意识的部分基础,构成了我们的经验.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反语才成为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哲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反语研究方法.该文首先概述两种很有影响的反语研究方法:(传统)语用模式和回应理论.然后对两种理论在处理反语时都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回应理论比传统的语用反语理论更具解释力,能用于分析更多的反语实例.最后,该文尝试用回应理论来分析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短文---《狂人日记》中的反语现象.结果证明回应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中国的文学作品(反讽作品).这样的分析使我们读者深刻地剖析作品从而到达深切的理解.
其他文献
早在生前,伊迪丝·华顿就被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然而她被置身于经典作家之列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尽管她一生所获殊荣无数,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美国文学
对外宣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编译是适合对外宣传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方法.该文分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外宣传材料编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编译背后的跨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是典型的论元结构构式。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子并且构式本身具有意义。本文主要以Goldberg的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理论为基础,分别对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杰罗姆·戴维·塞林格顿时在校园中的名声大噪,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间好评如潮,使之很快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然而这个
翻译活动与人类有着几乎同样悠长的历史,自从翻译这一活动产生以来,对这一活动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众所周知,对本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文本与译者
本文论述了散文翻译中,“韵味”再创造的问题。在我国的文学发展中,“韵味”一直是一个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审美标准。刘士聪将这一文学审美概念应用于散文翻译中,提出“散文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于197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乳房》,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争议。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变形为乳房的故事。38岁的犹太人大卫·凯普什是一个比较文
该文主要以原型模型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句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对英汉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从而说明英汉隐喻句在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方面的